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万物静观皆有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有创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颖、独特而又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师生关系问题情境发散思维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个体的创新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整个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激发和发展的过程,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可能使学生将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笔者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看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民主程度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师生的课堂上的平等、民主的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一环节,都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害怕教师的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积极、宽松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动手操作。同时对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形成一个共同讨论、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如我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讲解《论语宰予昼寝》,不知何时从教室的后方传来了打雷般的鼾声。我不由自主地循声走去,发现有位同学睡得正酣,便伸出了手……全班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他们都为他捏了把汗,但我只是轻轻推醒了他,此时有人说一句:“于予与何诛?”学生哄堂大笑。于是我便借此机会在全班展开讨论。自那以后,那位男生在语文课上再也不敢睡觉了。事实证明,只有营造师生和谐、积极研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要解决问题引发出来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问激趣,以问促思,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究,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老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来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激情、创造性,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自然、社会和生活。当然,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还需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说明。例如笔者在执教《内蒙访古一段最古的长城》时,与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真正写长城的文字集中在第8、9两段,不足400字,题目却称作《一段最古老的长城》,能否换一个题目?课堂讨论并非是一种闲聊,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发现文章的“断裂点”,找出文本中的接痕,并上溯到渊源或下寻到最新发展的踪迹。课堂讨论就是引导学生找出矛盾、进入矛盾;分析本身就是尝试解决矛盾。语文课堂要引领学生有个性地思考,而思考总是难免拒绝、否定、怀疑,并以此发现矛盾,找到多种对冲突的新的阐释空间。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一致的。提问不是对什么东西都要问,关键是要问得有价值。鼓励学生敢于对“权威”说“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质疑是指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不满足已有的结论,是思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开始。“学贵有疑,疑则多思”,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的可贵与不足,不要因为问题的荒谬而不予理会。如教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时,书注: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薄弱了。书注把“邻之厚,君之薄也”看做假设关系复句。有的学生提出它应该是一个判断句,“邻之厚”,主谓短语作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也”表判断。“君之薄”,主谓短语作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对于这样的质疑,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说明了这名学生有认真阅读课文内容,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3.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发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朝不同方向扩散,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探索多种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入手,创设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是指能够根据问题条件的变化,破除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及时调整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较大努力才能解决,即使得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如: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问: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答:示例一:颈联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瘴云墨”,营造出桂岭环境的不堪;“水连天”写出洞庭春色的别样,两地反差之大,写出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桂岭“瘴云墨”的不堪环境与洞庭“水连天”的美丽春色作比,以两地强烈的反差,写出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
示例三: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眼前“瘴云墨”桂岭环境的不堪,想到洞庭“水连天”美丽的春色,两地的反差之大,表达了自己不得归的惆怅之情。
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自觉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这样,不仅能获得现有知识和技能,还能打破思维定势,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激活创造性思维。
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并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和实践。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参考文献:
[1]刘国林.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福建中学教学.
[2]潘贤锦.物理教学应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福建中学教学.
[3]林婷.刍议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福建中学教学.
[4]肖永琴.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福建中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