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江宁又好又快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江宁又好又快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写进大会报告并进行具体地阐述,充分表明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真正进入了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江宁正处在工业化的转型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和国际化的提升期,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注重建设,常抓不懈,切实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从转型发展的高度,认清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江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根本目的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走出具有江宁特色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不能称之为全面的小康。生态文明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归宿。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先进产业集聚区、科教研发先导区、康居宜业生态区”目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生态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为加快实施以推进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真正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生态区有所不同。生态区建设主要在控制污染、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是数量与指标的控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的延续,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品牌在生态、形象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的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做文章、下功夫、见成效。

二、从创新发展的高度,把握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

生态优势是江宁最大的优势,特殊的自然条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从生态禀赋看,水源、矿产、动、植物等资源丰富。从水资源看,区域长江过境水平均过水量达9730亿立方米,秦淮河及其支流、水库、塘坝的地表水容量2.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较为丰富。从矿藏资源看,境内主要矿藏有6类25种,其中铁矿储量达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1%,硫储量2000万吨,约占全省储量的35%。从动、植物资源看,全区脊椎动物有290余种,木本植物和药用植物1000余种。

(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区内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区域供水、集中供热、绿色林网主骨架基本形成;以环保、水利、电力、通信、市政公共服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南京东山新市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水、陆、空交通快速便捷,特别是对外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大缩短了江宁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全区重点区域整治受到成效,治污能力得到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功能有了增强,

(三)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江宁经济运行质态稳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503.4亿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63.7亿元,增长2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6亿元,增长3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22.2%,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省前十强,成为全省第一家18项小康建设指标全部达标的区县。

(四)全市领先的环境质量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2009年,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4%和9.5%,完成了节能减排责任目标并通过了上级部门的核查认可。区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均达到了功能区水质要求,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0.1,位居全市前列。

(五)深入人心的环保理念构成了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山青水”、“既要GDP的增长,又要COD的削减”、“既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转化为全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绿色的消费方式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必将有力的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并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应该清醒地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的手段、方式、机制还不够完善,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到位;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在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环保基础设施运行体制不顺、监管渠道不畅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等等。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正视现实,、抢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突出生态优势的保护、转化和提升,义无反顾地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从跨越发展的高度,明确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发展生态经济,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力求新进展

1.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就要着力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不断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倾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以“优化生态、繁荣经济、富裕农民”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链接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工业,就要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自主创新型、规模效益型工业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龙头引领、产业补链、配套跟进”战略,紧扣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新能源、航空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环境友好型工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形成企业集群,推动开发区的产业链向区外进一步延伸,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65%以上。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大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按照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发展平台,加快商业街区、老城区市场集聚区、百家湖飒市场集聚区、火车南站商贸市场集聚区、江宁大学城商贸集聚区等“五大商贸市场集聚区”和空港物流配套区、开发区产业配套物流集聚区、农副产品物流配套区滨江航运物流集聚区“四大物流集聚区”发展,确保服务业在全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二圈三带”休闲旅游品牌形象。

(二)实施提升工程,在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上力求新进展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农村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将新农村建设的重心从环境整治转向产业发展,从重基础设施建设的输血型扶持转向重产业发展的造血型帮扶。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工作体系,健全街道垃圾中转站运营和管理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户分类、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深化实施秸秆资源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不断提高农村新能源利用水平。

2.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城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实现城市建筑与生态景观相映生辉、城市生活与郊野风情相得益彰。按照“一核三元”总体布局,紧扣“新城现代商圈、文化休闲基地、特色服务中心”的定位,做大做强东山核心区,稳步推进汤山、禄口、滨江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建管并重、突出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相互衔接、合理分工、高效规范的城市管理框架,不断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以方便群众为主要目标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道路、通讯、供热、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抓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将“保运行”作为当前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狠抓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以化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和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管体系;着力搞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处罚和问责措施,积极防范一切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大力推进两个开发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清洁生产,确保高标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三)弘扬生态文化,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上力求新进展

1.培育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要教育和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道德教育与法规约束,把人们尊重自然的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的自觉行动。要在公众中树立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制定实施江宁生态文明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倡导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清洁生产、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理性消费、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加大对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深化文明街村、文明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打造特色品牌。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精心做好文化项目的策划、引进和包装,重点打造以“休闲、养生、快乐、安康”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文化。按照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9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55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妥善保护、修缮,对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汤山温泉养生节”、“横溪西瓜节”、“春牛首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品牌,提高江宁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丰富文化载体。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管理、专群结合、覆盖全面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和谐大舞台”、“江宁之春”等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增强基层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着力培育文化品牌队伍,培育文化特色街、村、户。健全文艺创作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创作和推广一批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加强城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全民体育意识,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会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力求新进展

1.健全教育服务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城乡教师岗位交流制度,整体提高师资水平。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紧紧抓住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产学研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环节,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攻关,着力形成科技创新创业的生动格局。加强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实施力度,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科技项目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发挥科技在节能、降耗、减排中的作用。加强区、街道、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全区促进劳动力就业中长期规划,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的动态变化与最新走向,多渠道、多层次做好就业工作。完善人才服务中心、街道社保所、村级就业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劳动力就业管理和服务。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定向、定单就业培训。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区级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完善街道卫生工作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村级卫生资源,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

6.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整合各方面维稳资源,加强区维稳矛盾调处联席会、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村(社区)和谐创安自治协会三级平台建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强化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与考核。成立江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编制《江宁生态文明中长期建设纲要(2010--2020)》,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二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与监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重视和解决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将问题尽可能解决在产生之前或是萌芽状态。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对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大淘汰力度;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要挂牌督办,对污染违法违纪的责任人要依法查处。

三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措施。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健全有效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营造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