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雅宝路往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雅宝路往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0多年了,我亲眼见证着雅宝路的变迁。雅宝路像一个舞台,背景不断地变幻着,街里的人们都有着各自酸甜苦辣的生活,上演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二环路贯通后打破平静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就先说说雅宝路吧,这条从日坛西门到东二环路的街全长也就只有300米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它和其他街道一样一直默默无闻。从东向西,北边第一个建筑物是一家副食商店,后面是一片居民楼,向西是肿瘤医院的研究所,紧挨着一片简易楼、一个成人大学的小院和朝阳第二汽车场的摩托车维修车间,再向西一直到护城河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院落。一条窄路没到河边就断头了。而街的南边就是肿瘤医院的北门和北墙,向西延伸到挺远的地方,才有一家小单位的二层办公楼,然后就是一片接着一片平房。那时肿瘤医院的北墙外有一大片空地,那里有许多棵茂密的大槐树,白天那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的地方,到了夜晚,附近胡同里的朝阳第二汽车场的司机们常把自己的吉尔、解放、130这些运输车停在那片树林里。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二环路全线贯通。当时有位记者坐着汽车绕了一圈,兴奋地告诉人们才用了20分钟。那时这条街西头的护城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条宽敞的二环路。路通了,人们生活节奏快了。街上有了驮大筐进城的农民、提篮小卖或蹬三轮的游商,他们的叫卖声远远地传过来。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城市的表情》,说北京人或许是祖上在宫里当过差的缘故吧,举手投足之间多少有“皇家气派”“贵族风范”。他们看人不喜欢从眼睛中间看去,而是多少形成一点角度,从眼角斜瞥过去,让不明就里的外地人多少有些敬畏。然而相处时间长了,也就知道那眼神并无恶意,不过是一种盲目优越感的自然流露罢了。那时候这街上的北京人就是这种心态。在企业里工作,能熬到办公室就像进了皇宫里做过事似的,一杯茶、一张报纸泡一天的情景常见,虽然每个月只有七八十元的经济收入,倒也悠哉悠哉地过着每一天。这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很多年。

附近许多职工辞职经商

其实朝外这一带的普通百姓历来就有做买卖的传统,《北京的胡同》一书中曾记载:朝外有市场街、吉市口,这些地名都带有市场的痕迹。吉市口是过去鸡市口的谐音,只是近几十年在计划经济生活中消逝了很多。而这里过去曾是旧城朝阳门的城根,很多百姓都是靠卖力气或做小买卖过日子。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都觉得“为富”就肯定“不仁”。再加上多年的政策限制,也就没有人越过雷池了。可市声的喧嚣越来越大,渐成规模的市场也吸引了胡同里的北京人。因为那声音就响在他们的后窗外或胡同口。傍晚下班后,他们也把自己趸来的一些东西摆在了街上,见到熟人不好意思地说:“给别人帮个忙。”逐渐人越来越多,有毕业后一直无法就业的待业青年,有拖家带口返城的知青,还有其他地方的北京人,把市场的人气越聚越旺。到1983年,那里建起两排塑料大棚,变成正式的市场。每个摊户都核发了执照。那里的生活,像一潭平静的池水被搅动了。

我们单位因为离那里很近,先后有六七个职工辞职到雅宝路市场经商。

第一个传来了马师傅的故事。大伙都叫他“马三”。他就住在北边一排低矮破旧的平房里。他娶媳妇的时候,还给过我一把喜糖。他在运输公司里当装卸工。这是重体力劳动,每天一个人搬运个十吨八吨的货物是家常便饭。就这活儿已经够累的了,他还净找拉水泥白灰的活儿,为的是多挣一点出车费。就这样,每天出车时,他在饭馆里还吃最便宜的饭,有时只喝一碗热汤就着自己带的干烙饼。他是为了养活一对双胞胎女儿,当时他媳妇还是郊区的农村户口,一家四口只靠他一人的那点儿工资。那时没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入托等一系列琐事都是问题,生活没有保障。马师傅的媳妇推着三轮车走进了雅宝路市场,占了一个摊位。经常去帮忙的马师傅,不久就尝到了甜头。那时候还没有买断工龄这一说。但马师傅还是义无返顾地辞去了工作。我们站在路边上聊过几句。他拍着自己的那辆三轮车,自豪地说:“就拉一趟二三百斤的东西,100多米的地方,就挣30块钱,一下顶我半个月的出车费!”话没说,他的生意就来了,他的身影又消失在那些忙忙碌绿的来往人流中。

刘会计辞职不干了。挺好的工作多可惜呀!每天坐办公室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最初周围的人这样议论。后来才知道,30多岁的刘会计住在朝外大街的平房院,两口子都是返城知青,有俩孩子都在上小学,加上公婆6口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一间半小房里。只有公公有退休金,婆婆是家庭妇女,还经常患病。刘会计是天津的知青,为了能调到北京,欠了一屁股的债。听说有了雅宝路市场,夫妻俩便合计着,让刘会计的爱人先在雅宝路占住一个摊位,刘会计则保留着的一份公职。到“款爷”“倒爷”的称谓伴随雅宝路市场一点点地火起来时,刘会计夫妻早已从经商的经历中体会出了很多的幸福,索性干起了个体老板。还有几个职工看到市场红火起来也辞了职。

这时候的雅宝路市场,不仅吸引了很多北京人,也吸引很多南方人,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人也都带着资金注入市场,更把他们的经商理念带到这里。北京有了更多的中国色彩。那一阵北京款式最新最艳丽的衣服,你准能在雅宝路市场找到。尤其是那些商户中年轻漂亮的姑娘小媳妇,自己穿着这些衣裳,笑盈盈地站在摊位前忙碌着。

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时候就该提到秀水街了。它实际上是朝阳区南使馆区里紧南边一条普通的街。上世纪80年代初那里很清静。这条街东南角有一段百米长的胡同直通北京最宽的长安街。那条街在人们眼里多少有些神秘的感觉,直到有一天几个推三轮的人,站在紧南边的路边吆喝起自己的买卖,那里才热闹起来。后来雅宝路市场拥挤的摊位,很多商户被分到这里,又有许多精明的南方商人趁此机会加入其中。从此秀水街每天从清晨到傍晚,总涌动着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里的服装市场融汇着人们的智慧,连以前那些不屑一顾的外国人也频频光顾。一开始他们眨着蓝眼睛,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外国话,表情矜持、疑问、不解。商贩们只简单地懂得“NO”“GOOD”的否定或肯定,交流困难。但人都是有智慧的,商贩们按着计算器与外国人讨价还价,计算器变成了语言的桥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雅宝路和秀水街两个市场最兴旺的时候,也是声名远播的时期,是北京外贸的重要出口点。蓝眼睛的外国人称这里是中国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来这里做买卖的东欧商人最多,街上“哈罗哨”的招呼声此起彼伏。一时间许多街道小工厂的库房、昔日的粮店、临街住户的人家都变成了存储服装的大棚。经商的热潮遍及了每一个角落。只几年的时间,雅宝路和秀水街就蜚声世界,从此有了“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秀水也遗憾”的流行语,而且越传越远,不仅传到普通百姓的耳朵里,也传到在北京做买卖的外国人那里。

如今雅宝路那里盖起3座很大的商厦——雅宝大厦、吉利大厦和天雅大厦。2006年秀水街市场由露天街头迁到永安里最南端新建的秀水市场。富丽堂皇的市场有数不清的摊位。人流如织,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像赶集一样随意、自如、悠闲,使北京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符号。这里有咖啡屋、酒吧间,夜晚闪亮霓虹灯更加迷人。站在这里往南边一眼就能望见中国的第一街——长安街,屹立在时代的船头,感受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

两条街的故事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不仅我忘不了,所有在那条街上生活过的人也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