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依据高等院校体育学习目标,在高校创建了“121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即“1次活动”“2种方法”“1次检查”,将课程目标由多元化转为具体化,工作任务明确、具体。经过两年的运作实验,得出实验班学生的专项技能、身体素质和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养成,培养子一批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体育骨干,促进了整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体育课程;121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3-03

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师资建设滞后等问题颁发了新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重点强调学生健身方法的掌握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众所周知,增强体质要具有三要素:健身活动要有量的积累;采用科学的锻炼形式;监督机体活动过程并做出调整反应。而121课程目标体系与三要素具有相对应性,即每天一次健身活动――量的积累;两种以上健身方法――锻炼手段;每年一次体质测定――监测、调整。由此可推证,121课程内容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了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每人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检查。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身方法的掌握,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1年上半年,从我校一年级学生班中随机选择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体育知识水平等条件基本相当的十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五个班作对照班,其余五个班作实验班

1.2研究方法

1.2.1 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为选题和实验提供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调查 在实验过程中对一年级学生312人(男生168人,女生144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三次共936份;收回929份,回收率达99%。

1.2.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问卷的效度。本文就问卷内容和实验步骤征询了15位专家和教授的意见,有80%的专家认为问卷设置合适或比较合适。

2)问卷的信度。重侧信度检验(两次测验时间相距15天),的相关系数R=0.91,达到社会测量学所需求的信度标准。

1.2.3 实验法 对照班按照正常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班按照“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进行干预实验,通过两年的试验,分析两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身体素质等情况,以验证“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并有助于终身体育思想和奠定。

2、研究结果、实验过程及分析

2.1 构建121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专长,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表1)。

2.2 实现1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手段

2.2.1 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量 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水平。

2.2.2 掌握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 体育课实行专项制选修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优先安排那些学生喜爱,且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心肺功能的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等进行专项系统教学,并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始终。实验设置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操和太极拳五个专项。学生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任课老师。

2.2.3 确保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 增加体育课学时,将过去每周2学识增加到4学时,另外,开发学生自己能够支配并相对灵活的课外时间参加朝阳活动。朝阳活动与体育课有机结合来进行,在课外活动时间设置辅导站,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朝阳活动,学生持朝阳活动卡片,根据自己的意愿到体育辅导站,登记,借器材,向值班老师咨询。期末,统计参加朝阳活动的次数,作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达不到要求者实行减分,参加朝阳活动次数多者予以奖励,缺勤多者体育成绩不及格。双休和节假日,有特长的学生可参加务单项协会组织的竞赛活动,创造良好课外体育活动环境。

3 改革实践的效果与启示

3.1 实施教学改革后取得的成效

3.1.1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班 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实验组回答的人数是90人,对照班是79人,P<0.05*两班差异比较显著,且实验班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根据的特长爱好选择的体育专项对自己兴趣培养有促进作用。在特长强化方面,P<0.01* *实验班与对照班呈现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实验班学生在授课次数与授课时数上,都高于对照班的其他同学,随着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基本技术和专项素质也相应提高,学生承受运动负荷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也相应增强。在某一专项活动时实验对象能够表现出优异的成绩,在增进精神健康和培养意志品质上方面P>0.05两组学生无明显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两组学生认识上相同。在改革实践中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在培养能力方面,实验班采取轮流让学生担任“体育委员”的措施,使部分学生提高了组织能力和应付各种不同情况发生的能力,在培养锻炼习惯方面P<0.01* *两组学生也呈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培养下,专项素质和技、战术水平高人一筹,在平时的练习和体育竞赛中,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每天自觉地进行练习,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实验班的学生都对121体育课程体系给予充分肯定,其中有40%的学生喜欢这种教育模式,更有53%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在身体技能、健身方案、锻炼习惯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在考评方法有86%的人认为较为宽松,减少学习压力,其中有38%的人给予高度评价。在心理感觉方面,有85%的人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心理感觉良好,心情舒畅,有29%的人给予高度评价。在运动能力、健身方法和锻炼习惯养成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也给予肯定,他们在121体育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体育优等生有进一步提高、展示运动能力的机会,差等生经过一定努力,也能达到要求,并树立起学习和运动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以上说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乐于接受。实践证明,专项制的教学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提高专项

技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认识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3 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增长显著由表4可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在50米、立跳、实心球三项素质成绩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表明通过121体育课程体系的运作,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3.2 实施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讨论与建议

3.2.1 讨论

3.2.1.1 121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项课,变被动考勤为自觉参与,出勤率达95%。在朝阳活动时间,运动场每天都人满为患。学生的交际范围逐渐缩小,并很快形成了稳定的体育锻炼小团体,人员也相对固定,学生之间凭着自己兴趣爱好和相互间的情感维系,经常从事某一项体育活动,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2.1.2 体育技能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参与体育竞赛的自信心,而且体育竞赛的成就感、荣誉感又进一步促进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专项选修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项技能的平台,通过4学期的学习,对所选项目从理论知识到实践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并能自觉地去实践。通过体育竞赛,检验教学效果,使学生体验竞赛成就的快乐。形成对该项目的偏好,学生会自觉地安排时间参与该项目的运动,形成锻炼习惯。

3.2.1.3 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推动了整个学校体育的开展 在体育专选班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意安排学生轮流值日,负责借还器材、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负责教学比赛的裁判工作,培养了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他们会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会组织小型比赛,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延伸到周六、周日,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出现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3.2.2 建议1)121体育课程体系推广实行:(1)要有场地器械保证。(2)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师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因此,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求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适当增加教师人数,缓解教师巨大的工作量。

2)专项制教学要设置宽松教学环境,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的项目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3)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增强学生心血管系统、心肺功能和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始终,使学生在一两个项目上学精学透,在自我锻炼时能运用自如,这也符合全民健身纲要的基本要求。

4)处理好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的关系。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运动竞赛上,要把群众体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4 结论

1)121体育课程体系能锻炼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连贯性。使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明确了锻炼目的,建立了终身体育观。2)体育专项课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精通掌握1―2个项目的体育锻炼方法,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锻炼处方;培养一批体育骨干,缓解和简化了体育专项课的考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体现出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3)朝阳行动可有效地推动学校群众活动的开展,体现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4)实施121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符合“全民健身纲要”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精通掌握一到两种健身方法,并养成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