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看戏》为例,浅谈读后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看戏》为例,浅谈读后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理由]

看戏》一课,在语文教材上是一篇自读课文,没有必要详细展开来讲,就课文内容而言,描写的是舞台表演,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也没有详细讲解的必要。但是,对于声音的描写却是本文,甚至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上难得的范例,因此,我想住抓住这点做突破口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我抓住这点做突破口,结合本课巧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的描写声音的方法,进行了读后写的教学设计。

《看戏》读后写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戏》透过叶君健先生丰富生动的语言文字,欣赏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精彩演出,也领略了梅大师圆润铿锵的声音的魅力,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也来再现一下我们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开门见山的导入,引导学生直接体会声音的妙处。)

二、回归课本,学习写作方法:

1、生找描写声音的语句,并朗读。

(回顾一下叶君健用文字表现声音的美妙的,并尝试寻找规律。)

2、指生读,其他同学听,在听的同时,请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描写声音最精彩?并说明理由。

3、学生探讨:

(1)“珠子”: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珍珠。师:珍珠给你什么感觉?生:亮,有光泽,圆润……

(教师适时打出珍珠的画面,加强视觉效果。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声音原来可以这样形象。)

引导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

引出:声音的描写课一化无形为有形,即用比喻的修辞。

(2)“滚”、“滴”、“溅”、“落”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使同学们明白声音的描写还需要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词语的运用。

4、教师小结:声音的描写可以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办法,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一下了变得可感可触,当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你准确的使用动词、形容词,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练笔兵工厂:

1、听韩红的《青藏高原》,请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再现一下。

2、学生练笔。

(给予学生充分的练笔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展示作品:

摘录一篇学生的现场作文:

《青藏高原》这首歌的词曲声如同一只雄鹰翱翔于浅蓝又夹杂着几朵洁白形态各异的白云的深空中,看它熟练的飞行技巧,忽而笔直的直窜高空,忽而又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坡度下沉,忽儿又像穿破时空的箭矛,无所顾忌的猛冲过去了,忽而又戛然而止了,让人摸不出它的动向,让人想不出它下一步是什么!但这并不是没有规律,只不过是它自己明白,理解,我们只能欣赏,只能被它感动,只能让它占全我们的全部心思,只能让我们绕在它身边,看着它如何翻腾鹏飞,升华,只能听着它那铿锵有力的翅膀拍打下来的每一个歌词,也只能让这歌词时时绕在我的耳畔,让我仔仔细细的品尝,疯疯狂狂的妄想,痴想。让我身处青藏高原之中,与其融为一体,想青藏高原之美,想青藏高原之灵气。

教后反思:

作为语文老师,面对学生这样的戏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时,我也深感无奈,说实话这不仅仅是学生们深感头疼,就是老师也觉得难以突破。就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教学时数等客观因素方面,还是教师在教学的主观因素方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都是重读轻写。尤其是新课改后,个别老师对如“多读少讲”“以读代讲”、“重读重悟”等一些理念的理解有所偏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反复复的朗读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却缺少了读中谈悟、评读提升,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冷落”一旁,更谈不上什么“读写整合”、“读中悟写”了。

读后写就能把教材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说《看戏》一文吧,不但是描写声音的典范之作,还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佳作,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炼出文中语言表达上、思想内涵上、谋篇布局上等方面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些进行迁移、运用,这样以来,不仅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更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如果能够坚持这么做下来,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