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已变得愈来愈重要。然而,现阶段高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思维空间。许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重复阅读与温习上,即使他们具有挖掘自身能力的良好愿望,却也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那么,怎样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课程设置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

课程内容是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从事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科技咨询、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工矿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并写出总结、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

2.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既能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作用,充当科研助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既可作为助手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教师亦可将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或部分实验交给学生,并尽量做到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吻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传、帮、带”,使学生有机会和研究人员接触,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

3.开展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开展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有利于吸引广大学生共同参与,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风气。因此,学校可开设课外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介绍本门学科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各抒己见。也可邀请国外学者讲学,专门为大学生作某一领域的科普报告。同时,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举办征文比赛、课外科技制作活动,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蕴藏的能量得到释放。此外,还可开展一些校际间的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做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4.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一些企业“联姻”,使之成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基地的设备和条件,从事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并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服务。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好奇心

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

科学知识是积累性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对前人知识的继承。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站得比别人更高,是因为他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但科学的继承,还包含着对前人知识予以批判基础上的另辟蹊径。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了托勒密的地心说而给科学乃至社会带来了一场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而确立了新的时空观,从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进步。正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否定中,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证实而在于“证伪”某一种理论。科学理论总是推测性的,只能通过不断的“尝试”、“排错”和“反驳”、“否证”,一步步向真理逼近。因此,科技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正是在批判性继承中强烈的思想撞击,才足以迸发出真理的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确立科学的批判精神呢?这首先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思想和改革教学方法,不能只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鉴别、筛滤和批判能力;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努力研究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他们从事科技工作不可或缺的“怀疑性”气质。此外,科技创新的起点是兴趣,科技创新的“支柱”是好奇心,好奇心又是创造型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科技创新的重要特点是探索性和创造性,没有好奇心,探索和创造就无从谈起。

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和途径

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础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科研工作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起点。”因此,我们应当教导学生研究科研战略,讲究科研方法,力求选题正确,选题恰当,选题最佳。

在科研选题中贯彻和坚持创新原则,具体讲,有如下方法和途径:

1.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处选择课题。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随便做什么事情,都要跳到前线去,问题不是怎么赶上,而是怎么超过,要看准人家站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老是跟,否则永远跑不到前面去。这是科学家的切身体会,也是科学家取得创新成就的经验之谈。

2.到原有理论与新实验事实相矛盾处选择课题。理论总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倾听实践的呼声。原有理论一旦解释不了新的事实就会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这时,如果我们抓住时机,敢于进行突破旧理论的新探索,往往就能够取得重大的创新突破。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抓住了光的波动理论与光电效应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运用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研究了光电现象,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3.到科学知识不一致处、学科交叉处或科学知识空白区选择课题。各种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矛盾,为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预示着新的方向。两学科的交叉渗透处,往往孕育着新的学科;科学知识上的空白区,是科学发展中可望最大收获的领域。诺伯特・维纳和他的同事们正是在数学、物理学、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边缘地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创建了令人瞩目的控制论。

4.到生产第一线选择课题。“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一般都是由第一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提出的。所以,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社会实际需要的课题。著名数学家欧拉,因制造海洋船舶的需要而研究力学,成为分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用天文方法来决定船只在海洋中的位置,他研究月球运动并写出了《月球运动理论》等科学著作;为了天文观察的需要,他研究了光学及望远镜等,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5.到自己最感兴趣处选择课题。对研究课题兴趣浓厚,就会以不懈的毅力和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满腔热情地去工作。巴甫洛夫强调:“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的热情的。”选择兴趣最浓的课题去做,有利于早出成果和人才。阿普顿研究放射性,但不愿下功夫去做,而是对无线电更感兴趣,于是,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感兴趣的无线电的研究,终于发现了电离层,荣获了诺贝尔奖。

6.到无人问津处选择课题。有的课题虽然暂时未被重视,无人问津,但它可能有潜在的意义。1962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的约瑟夫森预言:当两块超导体实现弱连接时,会出现一种新的物理现象。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仅有两页的在杂志上,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些专家、学者还竭力反对这篇论文的观点。1963年,约瑟夫森的理论预言被实验所证实,从此,局面完全改观,物理学家之所以对这一新物理效应感兴趣,是因为它能把量子力学效应在宏观尺度上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总之,在科研工作中只要做好选题准备,坚持选题的科学原则,特别是选题的创新原则,坚持科研选题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就一定能做到选题正确,选题恰当,选题最佳,就一定会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