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脑电图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脑电图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脑囊虫病是囊尾蚴寄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为探讨脑电图对其诊断价值,通过与CT对比观察,研究其在脑电图改变特征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国产PRD-2000型数字化脑电定量分析仪,对50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50例脑囊虫病患者中异常占72%。结论:脑电图异常与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感染的数量及对脑损害的程度有关。与CT28%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因为脑组织内感染后形成的囊虫蚴小而少,对脑组织损害轻微或远离大脑皮层所致。所以脑电图正常也并不能排除脑囊虫病的可能,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CT及囊虫免疫学反应等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脑囊虫病 囊虫结节 脑电图

资料与方法

本组50例脑囊虫病人,均按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诊断标准[1]。其中男40例,女10例,男女之比4∶1,年龄4~64岁,平均34岁。出现临床症状与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6年。临床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及高颅压等,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全部做血清间凝试验,阳性48例,皮下结节病理活检证实2l例。全部CT扫描所示:脑实质型38例(76%),脑室型5例(10%),脑膜型3例(6%),混合型4例(8%)。

EEG检查方法:采用国产PRD-2000型数字化脑电图定量分析系统。按国际10/20系统16枚头皮电极安置法单极导联,参考电极置于两侧耳垂,描记时间常数为0.3S,走纸速度3cm/秒,滤波频率30Hz,标准电压50mv,病人均在清醒、安静、坐位状态下进行单、双极描记,常规睁、闭眼,过度换气等试验。EEG诊断均按冯应琨提出的诊断标准[2]进行。

结果

本组EEG异常36例(72%),其中轻度异常26例:CT证实脑实质型20例,脑室型3例,混合型3例;异常波-中波幅θ波为主,频率为5~7c/秒,散在不规则,偶呈短程阵发性发放,常以中央、顶部导联多见。局限性轻度异常4例,CT证实皆为脑实质型,表现在病侧和(或)病灶附近导联为著的局限性慢波,背景出现短程阵发中至高波幅2~3c/秒δ波,偶扩散至对侧同名导联。弥漫性中度异常6例,其背景活动基本消失,各导联均以θ波为主及散在高波多形性δ波,且见尖-慢综合波和(或)棘-慢综合波2例。脑电图正常范围14例(28%),CT证实脑实质型13例,脑室型1例。

讨论

脑电图改变与脑囊虫寄生的部位、感染数量及对脑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脑实质型38例,11例单发9例(81.8%),脑电图无异常改变,CT所见囊虫结节均位于大脑半球中线及基底下节处,4例(14.8%)多发中CT所见脑实质内散发斑点状高密度区,脑室无扩张、中线无移位,EEG无明显异常改变。2例(18.2%)单发及23例(85.2%)多发囊虫结节灶,EEG均有不同程度异常,CT所见囊虫结节分别位于大脑皮层额、顶、颞叶处。脑室型5例中,3例多发,2例单发,其中4例EEG有异常,1例单发EEG未见改变。脑膜型3例,混合型4例,EEG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改变。这可能是因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组织破坏和皮质萎缩,囊虫结节侵犯脑膜引起生理反应,脑实质受累或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压升高等病理改变所致。

50例脑囊虫病例中,脑电图异常率72%(不包括定位符合率),正常28%,EEG结果与CT部分不一致,主要是因为脑组织内感染后形成囊虫蚴小而少,对脑组织损害轻微或远离大脑皮层所致。可见脑电图正常也不能排除脑囊虫病的可能,还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CT及囊虫免疫反应等做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6

2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