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探书法中的“涩”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探书法中的“涩”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关键要素,所以线条的质量成了衡量书法作品的一个标尺。在书法历史长河中,尽管历代书家各自的风格不一,但他们对于线条质量的追求是始终如一的。本文试梳理关于历代书论中关于涩势的书论,揭示涩势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技法层面上如何运用涩势来体现书法线条的力量感。

一、魏晋唐书论中的涩势

笔法作为书法的核心,历来为历代书家所重视。元代赵孟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那么,千古不易的笔法究竟包含着那些内容呢?用笔取涩势可以说在其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历代书论中,论及涩势的书论占有不少的数量。历代的书家从各自的艺术实践出发,以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涩势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涩”的意义:

《说文解字诂林・续编》:“《说文解字》无‘涩’字,《止部》:‘,不滑也。从四止,色立切。’即‘涩’字。”[1]

不是一滑而过,而是行中有留,这可以说是“涩”的本义。那么怎样在书法中体现这种涩势呢?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说: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点画行笔过程中谨慎地用力,逆势而进,使笔毫行墨留得住而产生迟涩的笔势,也就是蔡邕所说的“紧战行之法”。蔡邕在《石室神授笔势》中又说: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

疾和涩本来是对立统一的,偏重或者离开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应该在书写中把它们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传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指出笔势疾速点画容易表现出涩重的效果,这里的“疾”不能理解为一味的快速,它是与“涩”相辅相成的。因为用笔快则比较易于浮滑而势不能涩,用笔太慢则笔势易于凝滞而势不能疾,只有疾涩相辅相成,才能做到“势疾则涩”的效果。

唐代,偏爱王羲之书法的李世民同样体会到了涩势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笔法诀》)[2]

与李世民相似,张怀改变了孙过庭的“平正―险绝一平正”三段论,提倡对于学习目的的追求不断深化。在《玉堂禁经》里,他认为“迟涩”是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拘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

唐代林蕴在张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认为书中之“涩”是君臣之道的体现,把书法的用笔上升到儒家伦理道德的高度。

《翰林禁经》云,笔贵饶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拨镫序》)[3]

那么,那怎样才能用毛笔写出高质量的具备“涩势”的书法线条呢?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认为藏锋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二、唐以后书论中的涩势

可以说,在宋元以前的书家都是十分重视书法中“涩”的表达的,并有相当多的论述。而宋元明三代,书家则较少谈及涩势。只有一些较少的跟涩势相关的评论,如赵构《翰墨志》里谈到米芾的书法“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沉著痛快”一语算是涩势的另一种表达。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某时代有某种现象,谓之积极的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谓之消极的史料。消极史料正以无史迹为史迹,恰如度曲者于无声处寄音节,如作书画者于不著笔墨处传神。由于元明及清前期对“涩势”的认识并不够,再加上一些主客观因素,特别是明代台阁体和清代馆阁体的影响,对当时及后代的书法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然而清代中叶碑学大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样的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涩势”又重新进入了书家的视野: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艺概》)

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著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当然,对于所提倡的“涩势”,在含义上清代碑学家不一定与魏晋唐书家完全一致。但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书法家确实开始思考书法中这个重要的观念。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线条质量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当停止了对线条质量的追求,便造成了书法界的低谷期。碑学对帖学的攻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当然,碑学的兴起并不是替代了帖学的位置,而是给书法开辟了帖学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力量感作为书法艺术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人类对“力”的追求在艺术中的体现。历代杰出的书法作品留给我们两条规律。第一,中锋行笔;第二,用笔藏锋。当然这是两条最基本的规律,那如果想再增加线条的质量呢?在遵循这两条规律的基础上再增加毛笔行进的阻力,取涩势逆行以争取到更强向前的力。笔者认为这是在技法层面上达到“涩势”的途径。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书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