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切糕”背后的“网络迷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切糕”背后的“网络迷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切糕”借助网民的自愿参与,迅速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并带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被迫”加以关注。如果把这些“传播力”兑换成广告费,恐怕数亿不止,而它的起点却不过是一条微博。

一夜之间,“切糕”火遍中国互联网,成为热词冠军。

引爆“切糕”的是一则由“岳阳公安警事”官微的市井新闻,讲某村民在购买切糕过程中与新疆摊贩发生冲突,“损坏核桃仁糖果约16万(后确认为96600元)”。这条微博一发出,便引发广大网友的质疑和吐槽:究竟什么样的切糕如此天价?

借这个话题,人们争相表达自己的幽默: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切糕;奥巴马宣布,超过万亿的国债将以二百斤切糕的形式归还中国;如果你一定要说自己是上流社会,那我问问你:你吃得起切糕吗?切糕恒久远,一斤永流传;爱她就送她二斤切糕吧;宇宙中密度最大的三样物体是黑洞、中子星与切糕……

像所有网络爆红事件一样,当参与的网民达到一个临界点,“切糕”就已经不再是切糕,而变成一场无厘头的狂欢。

“切糕”的火爆,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迷因(Internetmeme)”事件。一般来说,其特征有三个:其一,它的所有传播过程都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强迫性;其二,迷住网民的往往不是他们在传播什么,而是他们参与传播这个过程本身;其三,它们在网络上消逝的速度往往跟爆红的速度一样快。

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江南style”。尽管其旋律并不动听,骑马舞也欠缺美感,但就是火遍全球了。很显然,人们并不是为这个MV而倾倒,而是享受参与和传播之中的快乐。

还有近期热映的《少年派》,也是因为一种难以言说的“网络迷因”,在中国网民间形成独特的口碑传播热潮,居然票房超过美国本土。

但是,可能有人会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具有相同特质的、可能火起来的热点成百上千,为什么最后真正火起来的只有那几个?网络爆红的“第一推动力”究竟从哪里来?

我想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这大概就是“网络迷因”的“迷”之所在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互联网营销,试图以人造的“第一推动力”掀起网民的参与传播热潮,甚至不惜雇佣大量水军。但至少从目前看,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迷因”现象是出于策划所为。

很显然,面对“网络迷因”这一新事物,太多企业还没有较正确的认知。在日常网络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营销式社交传播无外乎两种:其一是有奖参与,其二是“名人+水军”模式。这样的操作,所谓“转发数”确实上去了,但实际效果了了。

“切糕”借助网民的自愿参与,迅速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并带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被迫”加以关注。如果把这些“传播力”兑换成广告费,恐怕数亿不止,而它的起点却不过是一条微博。面对这种近乎“逆天”的性价比,难怪会有大量微博营销公司冒出来,会有不少企业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营销传播。

尽管“逆天式”的网络传播非人力所能复制,但我想只要真正用心去创意,去琢磨网民心理,次一级的火爆式传播还是能够人造的,因为其中并非无规律可循。

几年前,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写过一本《引爆点》,虽然其用意无关社交传播而是在解释流行,但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网络迷因”的形成,比如,他总结了引爆流行的三法则:1、个别人物法则;2、附着力法则;3、环境威力法则。我想可以作为参考。

所谓个别人物法则,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原意是:有三种人更容易引爆流行: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在微博上,这种“个别人物”当然就是拥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粉丝的大V了。

附着力法则所说的是: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形成流行。这比如前段时间凡客所创造的“正能量”这个词。

环境威力法则是指:流行的趋势需要一个发展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形成的时候,个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这个法则其实最难琢磨,因为他需要对社会现状、对公众群体心态有准确的把握。我们要认识到在食品“切糕”之外,还有一个社会化情绪化的“切糕”。

此外,“网络迷因”虽不能人造,但却可以借力。在我印象中,对“网络迷因”利用最好者,可堪一提的是“山寨”服装品牌阿迪王。“世界上只有七双真正的阿迪王,收集全部七双阿迪王就能召唤神龙……”在网民冷嘲热讽和恶作剧般的转播中,阿迪王“破罐子破摔”,迎合网民审丑需求及恶搞心理,制订营销策略,居然一年净利润破亿,超过老大哥李宁。可谓借力“网络迷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