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使偏瘫肢体的相关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形成新的正常的运动模式。对痉挛瘫痪有其独到的作用特点和治疗效应。张力平衡针法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引出或引不出病理反射。脑出血、脑梗死均参照诊断标准确诊,并有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

适应证

脑卒中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年龄45~70岁。或小儿脑瘫、截瘫、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者。

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伴有严重糖尿病、严重感染、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慎用。排除精神病、艾滋病,以及伴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者。

操作方法

器械准备 无菌针灸针(直径0.32mm,长40 mm毫针)。

操作步骤 张力平衡针法的操作方法:①取穴:a.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b.上肢伸肌侧:肩髑、天井、阳池。c.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d.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②: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胭窝处垫高15cm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③手法:a.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取直径0.32 mm,长40 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左右,频率为100次/分左右,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b.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取直径0.32 mm,长40 mm毫针,快速刺人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人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 cm,频率为50次/分左右,捻转角度为180°左右,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治疗时间及疗程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1次/日。10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连续治疗观察3~4个疗程。

关键技术环节

痉挛优势侧(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的针刺刺激手法不宜过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手法轻慢。

痉挛劣势侧(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侧穴位)的针刺刺激手法可较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及研究方案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实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痉挛瘫痪患者因痉挛状态及肌张力增高,容易出现滞针,故患者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因本针刺实验取穴多在四肢,不涉及胸腰背重要器官,故可能出现的针刺意外情况主要为晕针、滞针、血肿、感染,如出现上述针刺不良反应,按常规处理即可。

意外情况处理,如出现病情恶化,或伴见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及对症处理,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如实详细记录。

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及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实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本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发生。(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