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进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货币互换,东亚国家货币朝离开长期以来实施的相对于美元的“套算汇率”机制走出了一小步
《财经》经济学家 陆磊
货币互换是人民币走向周边国家的一种官方安排,但人民币国际化绝非官方所能包揽,且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
从货币史的角度看,只有少数国家货币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如英镑、美元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元。货币国际化具有三个必要不充分条件:一是较高的对外债权持有量;二是庞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进口;三是持续稳定的币值,特别是货币当局不倾向于货币贬值。
之所以说上述条件并不构成充分条件,是因为任何货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必须依赖另外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原世界货币的不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如果美国继续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国际中心货币必将面临币值的极度不稳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那些具备了上述三个必要条件的货币,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潜质。人民币在地区层面的可接受性相应对美元在其传统领地――东亚地区构成了挑战,货币互换应运而生。
第一,货币互换实质是一种双边汇率安排。货币互换反映的双边固定汇率安排,在实质上体现为人民币逐步被周边国家所接受。众所周知,所谓货币互换,是两国中央银行通过双方货币按照固定汇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借以减轻因国际中心货币流动性缺乏带来的贸易融资萎缩。简言之,以美元为例,在美元币值因金融危机和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下而大幅度波动,客观上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结算的汇兑风险。因此,作为一种创新,不如双方绕过美元,直接按照某种固定汇率安排相互持有对方货币,以此完成双边贸易与投资中的结算安排。问题就在于“绕过”中心货币――美元。这就在事实上抛弃了东亚国家货币长期以来实施的相对于美元的“套算汇率”机制――即任何两种货币汇率实际上根据其美元汇率折算。尽管仅是少数国家的汇率安排,但这一货币互换措施颠覆了美元在这些国家的支配地位。
第二,货币互换安排是传统国际货币体系操作的创新。在理论上,一个国家的货币试图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持续的贸易逆差,这样才能使顺差国有可能持有该国货币;二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样才能使交易对手国愿意持有该国货币。货币互换实际上突破了上述条件――中央银行通过相互发行货币的方式改变了货币持有对贸易余额的要求。
当然,人民币货币互换得以发生,仍然取决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地位。持续扩张的进出易和对外投资必然涉及计价货币问题。然而就汇率而言,人民币在2007年处于单边升值状态,在2008年进入了汇率事实上取决于美国去杠杆化与美联储货币扩张所导致的不确定性状态。问题随之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是否应该受到第三国货币政策或金融市场动荡的制约?以人民币或者以贸易对手货币结算应该是顺理成章且符合交易双方利益的定价机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在金融动荡条件下,以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作为贸易与投资结算货币符合双方的利益。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进程。货币互换虽然有利于人民币扩大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程度,进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但仅有官方双边汇兑安排是不够的。人民币真正成为区域货币是一个长期进程,真正区域化是一种为周边市场主体所自动自愿接收的多边市场安排。当前,若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
一是必须存在一个多元化交易的人民币现货市场,香港是更为适合的市场,这是因为中国中央银行无法对汇率进行干预或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利率政策间接影响汇率,而汇率只能由交易商决定。在此,上海市场先天不足,无法抑制中央银行干预汇率的冲动。
二是必须实行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可兑换,放弃汇兑中的“真实贸易背景”要求,放开居民对外投资与非居民对内投资,以此形成真实的本外币需求与供给关系。只要无法统计的“地下游资”存在一日,则人民币汇率就无法真正实现市场化,因此就仍然需要依赖某种外币作为人民币的最终价值标定。
三是必须存在一个境内的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市场,由众多投资商和进出口商共同决定人民币期货价格,以此实现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只有预期才能决定各国是否持有人民币。这是日元与韩元国际化进程中的软肋,也是中国奠定后发优势的基础。只有一个币值可预期的货币才是可能真正国际化的货币。当然,一旦中国货币国际化,则利率与汇率将演化为中央银行的双重中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