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产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它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于衡量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从事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有两大国际权威机构,分别是世界经济论坛(简称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这两大机构使用大量权数综合方法,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世界经济论坛的《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104个国家与地区排名中,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为46位,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排名为24位,技术指数排名第62位,公共机构质量排名为55位,商业竞争力排名为47位,基本反映了中国产业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上有所增长,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上面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管制太多,没有良好的竞争环境

中国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已经真正建立了市场经济的良好环境,中国经济在很多领域仍能找到旧有的计划经济影子,政府仍在参与相关竞争产业的经营,这样必然导致其无法给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国有经济通过其特殊的背景,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国有经济还在与国有经济进行着不对称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处于优势的企业还是处于劣势的企业,都无法依靠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2.企业整体实力较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各行业也培育出了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但中国的大企业综合实力仍然较弱,在资产总额、获利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与国际行业巨头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而且,这些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国内,国际业务在其全部业务中占的比重很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大企业无法做到业务国际化,削弱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必将严重影响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管理方法、策略比较落后

管理落后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中国企业的发展。以环境竞争力、内在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为主要指标进行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一直徘徊在40位左右。在管理竞争力中,中国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是较低的人工成本,而劳动生产率、管理绩效、企业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管理落后不仅仅体现在组织架构和营销手段上,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积极引进与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与此相比,对现代管理特别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制度等方面的学习和引进就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传统的用人观念愈发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企业缺乏一整套合理有效的人才招集、培养、培训手段。当前的国际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没有强大的人才储备,会直接导致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降低。对我国企业来说,能否构建起一只稳定有效的新型人才队伍已成为左右企业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缺乏先进的技术

《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技术指数的排名上仅列第62位,与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排名相比,技术指数在排名上明显偏低,暴露出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面临的窘境。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靠成本优势,即低廉的劳动力,并不是靠拥有先进的技术来获取高额的利润。多数企业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短期获利目的性太强,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最直接的体现是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过低。国际上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其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能达到15%,我国多数企业只维持在1―5%的较低水平,甚至有很多的中小企业这项投入比例不足1%,研发费用投入过低,直接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并因此受制于人。如我国的DVD厂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面临国外厂商联手索要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国内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仍旧目光短浅,不加大科技研发力量的建设和投入,类似的事件会在更多的行业领域发生。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思路可供参考:

1.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

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只有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有可行性。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直接参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样企业才能处于公平的环境中。这就要求政府真正转变其职能,在逐步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的同时,加大公用领域的投入,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制定严格、合理的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管理;在对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控时,多借助市场手段来调节,少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健全法制环境,加强执法监督,使企业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改革各种不公平的财税制度,在充分发挥财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消除内外资企业之间、国有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不公平政策。

2.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取得了快速发展,这其中尤以纺织服装业最为突出。资料显示:1980―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4.86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21.81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我国大陆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20.56%。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94,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不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这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引入各种创新机制,加大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资金投入,引导各种资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配置。我国应通过产业政策,扶持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自身的集成度高,各自具有一整套严密的产业链,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发展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是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加大行业重组力度

产业规模小,劳动效率低是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的表现,是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那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老国有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不能让国家财政再继续背负这些负担,这样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效用。同时,国有企业应尽量退出竞争性行业,把这些行业让给非国有资本,避免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里的不公平竞争,发挥国有经济的特点,将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公用事业上。对于在行业内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与优惠,鼓励他们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对劣势企业实行改组、改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集中度,最终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4.创造企业核心技术

现代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技术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决定产业竞争力高低的核心因素。二十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已经学会并适应了如何从别人手里得到所需的技术,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使产业具有竞争力,更多的技术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研发和创新来获得。国家应该鼓励并扶持企业加大科技上的投入,重点抓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光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科技化进程。引导企业将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组合起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形成较大的规模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

5.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低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我国企业应积极引进国际化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大公司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对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要制定名牌产品策略,打造名牌产品,培养国际化品牌,提高企业国际形象。在实施本土化名牌产品的同时,要积极地“走出去”,让国际市场了解、接受我们的产品。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也要求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增强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在完成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进行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投资、国际间资本合作,发展跨国资本经营。国家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并在政策上积极加以扶持,在海外企业大规模“走进来”的时候,我们也应有企业勇敢地“走出去”,首先并购国外企业,进而逐步占领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提高中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