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大通县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与主要做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大通县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与主要做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基本情况

大通是一个以回族、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省会西宁市辖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大通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海拨2280~4622m,多年平均降水量550mm,县域内山大沟深,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20个社区居委会和289个村委会,总人口4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27万人;全县有汉、回、土、藏、蒙古族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4%。大通是西宁市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978 km2,占总面积的64%,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因此,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当作是促进大通乃至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全县水土保持情况

十几年来,我县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实施了重点小流域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二、三期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青海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世行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截止2011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0.62km2,其中:水保造林320.97km2,种草120.13km2,围栏封育74.68km2,梯田244.39km2, 建成治沟骨干工程26座,中小型淤地坝176座,土(石)谷坊1065座,沟头防护185座,田间道路0.45km2,雨水集流3296户/5203眼。完成总投资11993.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672.19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4321.18万元。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项目从立项开始,省水保局、市水务局、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就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的项目领导机构,把项目建设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定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了协调督促检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依靠科技,创建精品

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把引进推广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含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精心施工,在旱作造林中推广应用FA旱地龙、根宝二号、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抗旱科技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坡改梯”工程建设中,严格按上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施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浅山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梯田化。

3.加强沟道工程建设

结合我县水土流失区山大沟深,滑坡、泥石流频发的特点,突出沟道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坝系体系,层层拦泥蓄水,沟坡兼治,稳定沟坡,解决了两岸的交通和人畜饮水等问题,改善了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4.大力推行工程建设“七项制度”

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认真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七项制度,建立健全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5.创健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为体现综合治理效应,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农、林、水、计委、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国债资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草等项目向项目区内倾斜,带动各部门及广大干群共同参与项目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特色农业等其它各项农村工作,形成了良好工作局面。

6.强化监督,加强管理,保证治理成果

在项目建设中,以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型水保旅游业为突破口,强化监督,加强管理,全面做到管护人员落实、管护地块落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报酬落实的“四落实”;对开发建设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狠抓“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巩固了流域治理成果,为生态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7.加大宣传力度

为扩大全民水保意识,营造浓厚的全社会参与大搞水土保持建设舆论氛围,增强全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县委、县政府和各级业务部门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充公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每年宣传次数在15期以上,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全社会的水保意识。

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

通过十几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38.5%,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为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工程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兴修水平梯田,将大量的坡耕地建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的梯田化和水利化,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同时,对农、林、牧用地比例进行了调整,使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实现劳力输出和从事其它产业提供了劳力保证。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加大沟道治理工程,通过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改变了当地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条件,解决了山大沟深,行路难的问题,从而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

作者简介:赵世虎(1980-),男(汉族),青海省大通县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利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