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克氏针固定治疗骨折76例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和认识克氏针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8~2006年收治全身各部位骨折患者76例,施以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本组76例骨折病例均获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克氏针内固定是临床治疗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骨折 克氏针 内固定
资料及方法
1998~2006年收治不适宜钢板或其他固定方法治疗的全身各部位骨折患者76例,其中肱骨髁上骨折30例,锁骨骨折20例,肱骨解剖颈骨折6例,尺桡骨远端骨折20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3~52岁,平均28岁。一般伤后0.5~10天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最早0.5天,最晚1个月,术后根据情况给予三角巾悬吊伤肢或石膏托制动4~6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结 果
76例随访4~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个月,其中发生表浅针道感染6例,经简单外科处理治愈,未发生不良后果,术后未发生弯针或断针等固定失败,全部病例均在1~8个月拔出克氏针。
讨 论
骨折愈合的基本条件是血运供给和稳定性的恢复,手术的基本目的是重建骨折的稳定性,为骨折局部的血运重建提供条件;临床上治疗骨折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包括复位和固定的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的部位和类型,结合自己的经验、治疗条件和治疗要求,适当选择,不能强求一致。
骨折的愈合有其自身规律,主要取决于稳定性和血运,而稳定性是核心,是基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骨折部的血运和重建骨折部的稳定性,尽量减少手法和手术操作对局部血运和稳定性的破坏;尽可能用手法或远离骨折部的机械牵引复位,或采用有限切开技术,在不广泛剥离软组织及骨膜的情况下进行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固定器材应该满足早期肢体非负重功能活动的需要[1]。克氏针治疗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切口范围小,骨膜剥离很少甚至不需要剥离骨膜,符合微创要求,对于迅速恢复骨折部位的血运非常重要,符合“生物接骨术”(BO)原则[1];克氏针固定骨折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可避免钢板固定所导致的应力遮挡效应;另外,克氏针内植物体积小、排异小、感染率低,内固定取出简单、创伤小。克氏针在临床上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有效降低手术材料费,较好解决“看病贵”问题,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莘香,刘一,刘建国.机械接骨术与生物接骨术.中华创伤杂志,2003,19(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