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美育点亮语文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美育点亮语文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归属的要求。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感知美

每篇文章都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让课堂教学展现出无穷魅力的宝贵资源。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这种资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古今中外的作家之间搭建一座“桥”,使他们真正地实现跨越时空谈话。铺垫、创设情境,营造与审美教育适切的教学氛围,就是“架桥”的良好手段,先引领学生走“近”文章和美,进而走“进”文章和美。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上精心设计,从而取得动人的课堂艺术效果。

如在讲《最后一课》时,以国歌历史背景及内容入题;在讲《乡愁》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地配乐朗诵;讲《鼎湖山听泉》时,播放山中幽泉的音乐;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展示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讲《渔家傲》时,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或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讲《为你打开一扇门》时,以优美的抒情给予结束课堂,所有这些环节的设置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让学生在感性上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沉浸于或哀婉幽怨或沉郁悲怆,或清新淡雅或亮丽斑斓的美的感受之中。

二、把握形象,指导学生理解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如《我的母亲》一文,记叙了母亲背“我”赏灯,涌泪给妹仔讲故事,看儿受罚涌泪说打得好,熬夜做鞋四件事,塑造了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却被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母亲形象。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建设心灵美的生动教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母亲想带还在睡觉的“我”去看灯时“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和妹仔讲故事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挥泪痛哭一顿”,见我因背不出书挨父亲打时“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后“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等行为心理细节的分析,让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地树立起来,从而激起学生们对有着崇高“心灵美”的母亲的深深敬爱。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像母亲这样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如坚持正道为民请命的柳宗元(《捕蛇者说》);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鲁提辖(《水浒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不慕名利的刘禹锡(《陋室铭》);心地善良,关爱生灵的安恩(《安恩与奶牛》)……教师在讲到这些课文时,要善于从美学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愉悦之感。

三、品味语言,带动学生鉴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形象和典型来反映现实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不少具备“语言美”的古今诗文。如《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的委婉含蓄,声情合一;《雨霖铃》的缠绵悱恻;《与朱元思书》的简练明快,音韵和谐,美不胜收;《拿来主义》的犀利、幽默;《荷花淀》的清新、质朴;《春》的秀丽朴素,清新隽永,用词精当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作家怎样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提高鉴别评判审美对象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在鲁迅的《孔乙己》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描写,“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 来洞察孔乙己的迂腐麻木性格及悲惨命运;揣摩付钱时“排”“摸”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在掌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能感悟到语言所表现出人物形象的立体美;品味“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大约”“的确”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明确“大约”隐含着的是社会的冷漠,而“的确”则表现的是孔乙己死亡的必然,写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无奈,让学生理解到“富居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人问”的旧社会现实。

四、拓展延伸,促成学生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做到活学活用,即学即练,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对课文阅读研习之余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围绕主题仿写句段,发挥想象续写结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对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下去,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在消化知识获得美的熏陶享受的同时,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如在教学完泰格特的《窗》时,在学生对人性与环境,人性与利益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认识之后,可让学生以“他看到的只是 ”的形式改写结尾,还可以让学生重写小说,“假如两位病人从开始就调换了床位,你会构造一个怎样故事”。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逐渐养成的审美素养,必然会带来语言表达中审美创造力的提升,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他们能力提升的机会。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如果我们能充分把握语文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美学情趣,那就一定能让母语特有的艺术魅力迷住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审美阅读中,语文教师应该做一名能工巧匠;在引领学生审美阅读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做好了这样的一名“工匠”和“导演”,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异彩,亮丽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