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之间”中有道场,“节点”上做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之间”中有道场,“节点”上做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以“角色转化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知道命题者在标题中“角色转换”后加一个“之间”是无心之举还是独运匠心。有专家点评说,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应落在“之间”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也许“角色转换”不是个难题,而要表达出“之间”,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考已经结束,这个题目如何审题如何写作倒在其次,我们要重视的是这个题目给予我们作文教学的思考。

2009年高考之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让高考作文导向作用更明晰》(《语文教学研究》09、9),谈了高考作文的风向标作用。高考作文题以及高考作文评判很自然地会影响作文教学,所以毋庸讳言,高考作文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后高考”时期的作文教学,套用今年浙江作文题中的关键词“之间”,高中作文教学也要要处理好几个“之间”的关系,找到几个“之间”的“节点”。

一是在文体自选和文体规范“之间”,找到自由选择和擅长文体的节点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为着给考生更大的更自由的发挥空间,要求“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误解为“不要文体”,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鲜有文体知识的指导,不少的作文课都上成“人文课”或“思想品德课”,对作文写作的指导处于“无序”或“无为”状态。今年坊间流传很广的一篇据说是高考满分作文,很多语文老师看后普遍质疑:这是什么文体?为完整起见,全文展示如下: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八十岁老太迷上熏眼妆,白首老伯爱上打电玩,中年男女皆意在组建“丁克家庭”,世界会变成怎般的光怪陆离?

对于这些类似新潮的“文化”,我们要坚决说不!文化反哺,哺的是千万不能是三鹿!

孩提时代,老先生手把手地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而如今,我们要用什么反赠?随着年轻人对个性张扬的极度追求,许多所谓的文化在潮流中混杂进来。古之施教者的传授内容,是经过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在这等博大精深之前,我们应有的是责任,而不止是展现自我的矫情。

慕容天天,一个以行为艺术家自居的女孩,曾一度着身体在铁笼内宣告人体之美。而她竟然说服了自己的母亲,与之共同拍摄那些所谓艺术的照片。在角色转换之后,他所传授的是些什么文化?不是扯下了一块遮羞布,就能成为一种文化。

正因为角色转换,我们才需要正视自己的行为,校对自己写下的教科书,是否别字连篇。

当老者敦敦教诲念叨“见义勇为”时,我们应以“见义智为”对之;当长辈用“淡泊一生,平安是福”来寄托心声时,我们可以用“不见风雨,何出彩虹”与之相对;当老人用“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告诫我们时,我们要携起他们的手,看社会的波涛壮美。当他们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青春就是疯狂地奔跑,然后华丽地跌倒,站起来,再跑!”这才是所谓的文化反哺,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师德”!

是爷爷告诉我,一串红的汁液有糖的滋味,现在,轮到我来告诉他,水仙花的瓣叶可以消除一个白昼的疲惫。

角色转换之间,我们走上讲台,就不能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年轻时一段很美的光景,不要只顾展现自己的美丽,为别人留下点风景。

角色转换之间,我感动着木兰的替父从军,也呐喊着金晶的坚强之旅;那震撼于汉字的历史回音,也叹服于英语的婉转音韵。

雏鸟反哺,总将最鲜美的留给母亲;文化反哺,当然要用最优秀的去彰显我们的实力。

如果人生是一场筵席,那我们现在就是布菜人,在一片诱惑中,一定要三思再下筷。

这篇文章,有丰富的内容和比较成熟的语言,但似乎不是学生常见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应该说还是观点明确的议论文体,只是语言比较感性而已,以形象的语言表现“文化反哺”的内涵,是难能可贵,值得褒奖的。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对高中作文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高一是记叙文(或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也就是叙议结合)和说明文,高二是议论文。当下实施的课标在阅读教学中把文本分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苏教版语文教材以人文话题为专题的编写体例让很多老师对作文教学无所适从,往往是以题讲题,失却了作文写作基本常识的指导,而高考之后很多高分作文也模糊了很多老师的文体意识。

其实,文体有规范,但不是死板的,否则会落入“八股”窠臼。记叙文也不是只有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或一个人的“两三事”;议论文也不只是一个论点,三个分论点,三个论据事例的“三段论”。不然大家熟知的《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之类的名篇,就不知道该算什么文体了,所以,记叙文的抒情议论也可以(甚至是必须的)是理性的;议论文的论据材料和表达语言可以是(甚至是必须的)感性的。

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摘自《语文课程标准研修》67页)准确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才是写作的关键,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找到“文体自选”和“文体规范”的结合点,学生应在明确基本文体写作的前提下,着重提升擅长文体的表达能力。

二是在自由随笔和考场作文“之间”,找到日常积累和考场展示的节点

几乎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老师感慨:有些学生写随笔很好,语言也生动,感情也真挚,可一写考场作文,就“哑火”,内容空洞,语言干瘪。造成这一现象,是随笔的不应该还是考场作文的罪过?

近日,应一个学校之约给校刊写“卷首语”,看了他们学生的作品(大多是随笔和自由写作)我非常感动,其中一个老师给学生随笔《青春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守望》的评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青春’是一个让人倍感心痛很想流泪的字眼,每个人都有无力面对她的时候。对于青春不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倍加小心呵护着你们的青春感受。”

学生随笔中的真情流露和青春感受不是我们应该呵护的吗?仔细看看上面这篇高分作文里内容丰富言语生动的文字,如:“如果八十岁老太迷上熏眼妆,白首老伯爱上打电玩,中年男女皆意在组建“丁克家庭”,世界会变成怎般的光怪陆离?”“对于这些类似新潮的“文化”,我们要坚决说不!文化反哺,哺的是千万不能是三鹿!”这样的表述不是整天在作业堆里能滚爬出来的,不是只有看几册课本能培养出来的。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学生的随笔真实表达之余是否狭隘,感情真挚背后是否肤浅。

我们不应该让“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成为空话,不应该把新课程标准下的很多课程当作摆设和点缀。比如,生活体验课,时评课,研究性学习等等。有两个事例或许可以作为一点佐证。记得从06年开始,笔者所在市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非物质遗产保护,并在相关媒体广泛宣传,我让学生就近关注一项“非遗”保护内容,要求了解相关历史、现状以及对继承人的访谈,并写出相关调查报告和体验文章,结果不少学生在写07高考作文《行走在消逝中》就显得得心应手。而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是“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考后,一个学生对我说:“谢谢老师,我写的是,我们一起多次实地考察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黄土岭农家乐的变迁》的体验和感受,我感受的乡村是黄土岭,感觉很好。”如果补好了这一课,如果我们这样对待学生随笔,也许学生写诸如《绿色生活》、《找回童年》或《生活给我智慧》之类的作文题就不会觉得是太艰难的事了。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但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

借用上面这篇高考作文里的话,“角色转换之间,我们走上讲台,就不能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年轻时一段很美的光景,不要只顾展现自己的美丽,为别人留下点风景。”在随笔(也是一种作业)和自由写作时,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同时,看看精彩的周遭想想精彩的人生,大概我们会少一点感慨,也许只有随笔和自由写作的积累,才能有考场作文的精彩展示。

三是在跟风时尚和文化积淀“之间”,找到感性生活和理性感悟的节点

无论是浙江题中有关“文化反哺”的“角色转换之间”还是江苏题的“绿色生活”,都是很时尚的命题,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对当下生活的关注,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只限于此,就会走进作文教学的新误区。作文需要有时代意识,关注时尚;而只是跟风时尚,不等于具有时代意识。所以,有评论说,浙江题无论怎样立意和构思,从“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层面进行定位和表达,凸显“理性”品质都是写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在感受生活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人生世界的认识,也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从文化层面思考,表达理性感悟。

看到这样的文字:“慕容天天,一个以行为艺术家自居的女孩,曾一度着身体在铁笼内宣告人体之美。而她竟然说服了自己的母亲,与之共同拍摄那些所谓艺术的照片。在角色转换之后,他所传授的是些什么文化?不是扯下了一块遮羞布,就能成为一种文化。”我们感动的不是“时尚”,而是九零后那份从容,那份“理性”。

“呱呱小儿,但饮牛,至于弱冠,不明犍状。 之豚,日食其,洎其成立,未识。”在今年江苏高考以《绿色生活》命题的作文中,一名考生就以这样通篇骈体古文的方式完成。据说古典文献学专家仅对文章的注释就写了4页纸,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可是很多人在感慨作者这篇文章形式的同时,往往不在意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作者王云飞表示,自己平时就对古文比较感兴趣,先后自购了《史记》和《尚书》,曾经把《资治通鉴》翻烂,此前在多次考试中还尝试写过武侠小说、文言文小故事等。他的这篇文章吸引人的自然是古文字、古文体,这是具有极强个性的表现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考生古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的热爱。一位阅卷老师表示,“这位考生此方面造诣相当深,不仅会用古字,而且用得很得体,能在考场上短时间里活用古字,说明他已纯熟于心。此外,这篇作文也很有思想,他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明现在环境遭破坏,幻想能回到农耕时代,写得相当不错。专家一致认同给他打了高分。”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也对这名考生高度赞扬,“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篇文章得到肯定固然有其语言功底的一面(这是不可仿效的,也不具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古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的热爱”。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可不必去推崇“古文体”“古文字”的写作“时尚”,我们应该褒奖的是作者对民族传统热爱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浙江省2010年作文题中,在阐述“文化反哺”时是这样提示的“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年长一代。”这就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在写作时,不能只表达诸如“上网”“偷菜”甚或“双截棍”之类的所谓“时尚”,更要重视“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理性认识。

往者可鉴,来者要追。在后高考时期,需要反思。高考作文无论对文体怎么限制,首要的是学生有各种文体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自由写作是一种积累,包括体验、感悟和语言能力;生活离不开时尚,写作亦然,而对时尚的感悟离不开文化积淀。在日常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之间”的关系,在这几个“之间”的“节点”做好文章,那么学生考场作文的精彩展示就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