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咬住文字 嚼出味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咬住文字 嚼出味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笔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怎样的课堂才是语文的本色课堂?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课堂教学的许多尝试,旁听专家、名师和同仁的公开课、示范课,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语言文字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熟练运用的能力始终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之一。咬住文字,嚼出味道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语文课。

一、从一节公开课说起

《谈生命》是笔者上的一节公开课。最初的教材分析中是这样描述的:

作者通过描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之丰富多彩,同时也提示了生命的生长、壮大到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痛苦和幸福相辅相成的一般法则,表达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全文感情基调高亢乐观,许多语句庄重、精辟又富含哲理,是作者几十年人生体验和感悟。这几句是专家们的分析,但感觉抽象而笼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显然,教师以己之“昏昏”如何能使学生“昭昭”呢?经多次修改后表述如下:对一个抽象的人生哲理进行感性阐述,这样的文章很多。这种哲理阐释往往过滤掉深刻和复杂,只以一种简单、理想化的面目示人。本文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冰心笔下的生命,是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健康充实、理想味十足的生命,这里缺少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的残酷拷问,也缺少男欢女爱、吃喝拉撒等世俗生活对人生的真实消磨。另外,生命状态的丰富多彩,也多多少少被遮盖了。这种文章,我们更多的是享受语言,而不是沉浸于思想。

初中学生很喜欢文质兼美的散文,本文如行云流水一般,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配上美丽的图片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图文声三者结合,能把优美的文章在学生大脑中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进行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自由畅谈。教师只能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初的学情分析对学生所学内容没有清晰的理解,缺乏足够细致的教学设计以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进行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中,“如何尊重”,又“如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等等,都是不清晰的。认真思考分析后表述如下:

当前初中学生大多喜欢快餐式的肤浅阅读,对于思想深刻的、有关生命人生的内容普遍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图片资料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中学生人生经历非常有限,对文中的许多生命的过程缺少直观的感受体验,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不放在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挖掘上,而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如朗读、改写、仿写等方法让学生走进作品诗意的语言世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的直接显现,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质量、效率何来?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显然,经过修改后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准确了。

二、追求语文味的本色课堂

公开课的经历让我对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更加痴迷,语文味也成了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咬文嚼字,余香满口

语文是有味道的,语言是有味道的。语言在表达的词语意思之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义”。《谈生命》一课中有这样的设计:请运用下列所给词语,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春水东流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计侧重对春水东流过程的理解,忽略了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作者在描述春水东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表现春水情绪、情感状态的词语,如“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心平气和、心魂惊骇、只想休憩、只想睡眠”等,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春水,这显然别有深意。作品如何表达的显然要比作品写出了什么更富有语文味。

于是,在《斑羚飞渡》中,我这样设计第一对斑羚飞渡部分的教学:在下面语段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看谁填得准确、生动。先独立思考,填好了,参考一下课文。看看哪些填对了,哪些填错了;哪些虽然与课文不同,但也很精彩。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 )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拔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 )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 )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 )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 ),半大的斑羚( )悬崖边缘,纵身一( ),朝山涧对面( );……

这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更紧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学生通过对词语的填写、比较、品味,感受到了课文词语运用的准确与精妙,更深入地辨析了一些同义词语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语言风格。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只讲思想意义、艺术形象而不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不归结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如果只重视语言文字,而不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练习,这也不是完整不完美的语文课。

(二)不疑处见疑,细微处品味道

《谈生命》中写完春水为什么还要写小树呢?这一问题增加了语言品味的深度、思维的深度、课堂的深度。语文味不只是遣词造句的品味。《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山一段,写山,写树,写泉,写鸟,写蝉,写猿,写作者的感慨,可结尾处却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到作者的感慨文意似乎已明,主旨也已突出,又以写树结尾似乎画蛇添足,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课堂上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作者乘舟由河流进入了山里,写景上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还是暗示了人生中的明暗交织?……最终没有找到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这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它开启了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的大门。这应该是语文的味道——谋篇布局的味道。

细节描写是语言运用的较高阶段。作品的感人力量往往表现在细节上。语文教师就应该准确抓住这些细节,从细腻的文字中咀嚼出语文的味道。《台阶》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抓住细节,可以揣摩人物特点和内心情感。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被第24小节中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朗读此节并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

生:“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再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师:父亲所用的工具、动作、语言,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并加以细腻的刻画,这就是细节描写。在细腻的刻画中,父亲的形象也就生动鲜明了。

在语文教学中,离开字词句去高谈阔论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表现。无论哪一种文体,无论什么样的风格,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训练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由语言的引导走进作品的境界,由作品的境界来体悟语言表达的技巧。这才是充满语文味的本色课堂。

语文的味道还应该有很多。语文还应该有很多种味道。行文至此,我突然感到这两句的味道也不一样吧。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好课三味》

[2] 管然荣.《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

[3] 余映潮.《理性地思考语文教学》

[3] 梁浩军.《语文生态阅读教学:让生命完全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