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河边的博物馆,一个城的千年记忆与守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河边的博物馆,一个城的千年记忆与守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博物馆盛放着一座城市的往昔与记忆,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文明与荣光。要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最好的去处就是博物馆。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在某种意义上,杭州的运河史就是一部杭州的发展史。夏天的午后,我从武林码头乘上古色古香的艚舫,半个小时左右之后,来到了杭州拱宸桥,去寻访运河边的一座座博物馆

在大运河博物馆寻找运河文化的万千往事

在拱宸桥码头下船,往拱宸桥方向走500米左右,便来到了桥东的运河文化广场。这一带热闹至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千百年前这条长河又是另外一番风情。拱宸桥东曾是南北交通枢纽,是南北货物集散的水陆码头,数以千百计的舟楫日夜来来往往,张大仙庙、福海里、烟馆等等都是当年繁华的象征。时光流逝,现在这里已被现代的气息所取代。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展陈项目负责人石永民说,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选址于拱宸桥东的运河文化广场,就是因为拱宸桥是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有着深厚的历史。

杭州自古以来就有“因河而兴”之说,隋代南北大运河的贯通,使得偏东南一隅的钱塘郡升格为州。南宋时期定都临安,又使得杭州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在明清时期,运河之畔的“北关夜市”繁华无比。“修建大运河博物馆的目的,正是为了记录和展示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北京通州也想建运河博物馆,但是杭州先建成了国内唯一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年近60岁的石永民说。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10月1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 大运河浙江段专题陈列厅”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

走进博物馆的序厅,脚下玻璃钢铺设的仿真水面,给人一种如同在运河上徜徉的感觉,两边青砖铺设的地面,恰如蜿蜒的河岸,抬头一看一艘帆船正缓缓“驶来”,船帆巧妙地设计成博物馆的前言牌。序厅后面的大壁画《运河杭州风情图》,简直是运河杭州段风貌的还原,洋关、通益公纱厂、富义仓、拱墅历史街区、凤山水门、西兴过塘行等旧址和遗址,全都在画卷上得到了呈现。

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展厅。为了丰富中国大运河申遗内容,这一展厅由原来的“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改名为“大运河浙江段专题陈列厅”,新增了很多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历史,既有杭州运河综保整治工程的回顾,更有运河杭州段居民的日常生活。展厅还有一条嵌入地下的蓝色微缩运河模型,俯下身来透过钢化玻璃,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架在运河上的桥和运河两岸的建筑,我很轻易地就找到了拱宸桥、大关桥、昭庆寺等运河杭州段的著名景点。

走出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来到运河文化广场上,看着来来往往的现代人群,回想起运河博物馆里唤起的万千往事,让人感觉如同穿越了时空。

在老厂房中遇见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

从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出来,翻过拱宸桥,就来到了桥西历史街区。一座座老旧的房子,还有青石板的路面,都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桥西历史街区有着这座城市最集中的博物馆群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五座展馆组成的博物馆群,都是在巨大的旧厂房的基础上改建的。

城北曾经是杭州传统的老工业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带建成了很多大型工厂,著名的杭一棉前身就是建于清光绪22年的通益公纱厂,还有大河造船厂、浙麻、杭丝联、红雷丝织厂等等,每一个大厂都云集了成千上万的工人,有的一家三代都在这里上班,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情景,现在依然留存在很多老杭州人的记忆里。

时光可以改变一切,但时光中应该留下宝贵的记忆。尽管因为城市扩展的需要,工厂一家家陆续迁走,但是这些高大的厂房是杭州辉煌工业文明的见证,已经成为杭州重要的工业遗存。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馆长陶学锋说,为了保护运河老厂房风貌,杭州参考国际上最先进的保护理念,将这些老厂房改建成了工业创意园区,并建成了记录杭州传统工艺美术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博物馆群落。行走在桥西历史街区,不仅可以寻找到古运河畔的悠悠往事,更可以重温杭州传统工艺美术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

走近这些博物馆,你会发现原汁原味的老厂房感觉扑面而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由红雷丝织厂车间改造而成,远远就能看到两排屋顶呈锯齿形的房子,和普通房子不一样,它的窗子都很小,工作人员说,这正是丝织厂特点的体现,目的是为了避免丝织品遭到日光暴晒。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选址于当年的桥西土特产仓库,出口处厚重的大门完整保留了典型的仓储建筑特征,其中伞博物馆是在仿造原有仓储式建筑的基础上新建的,靠近运河边的一道户外楼梯,就是模仿从室外直接运输货物入仓货梯的样子复原的。中国扇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馆,则是在杭一棉原址上重建的,高敞的内部空间,锯齿形的屋顶,它的工业厂房建筑风格更明显。

在每一座博物馆重温这座城市的记忆

西湖绸伞、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它们都是杭州这座城市最重要的非物质遗产,是杭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骄傲和代表。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你不仅可以见到它们,更可以完整地了解和见识中国的伞文化、扇文化和刀剪剑文化。

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纯手工的西湖绸伞是杭州的特产,在中国伞博物馆中,你可以见识全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是如何从一根竹子、一块丝绸布到一把伞的一百多道工序。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展厅最显眼的,就是入门口那把高1.15米、重达28.5公斤的国内最大的张小泉剪刀,经过330年十几代人的奋斗,才成就了“张小泉剪刀”的牌子。博物馆里有一个模拟的张小泉剪刀铺,展厅里再现了张小泉剪刀生产的流程,小小的一把剪刀,居然要72道工序。

从遥远的宋代一直到现在,杭州都是中国扇产业文化的中心,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星记了。在展厅的二楼,我看到了王星记的拳头产品黑纸真金扇,乍一看,黑乎乎的扇面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但工作人员说,黑纸真金扇可是不一般,整个扇面用烟煤涂黑,再用金粉来书画,扇骨一般用棕竹,纹理天然,而且相比普通的毛竹,韧性更强,不易折断。隔着玻璃展柜,我细细地打量了这把扇子,才慢慢体味到了其中的妙处。

如果说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更多的是静态展示,那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推荐您一定要去看看。这两个馆有什么特殊的呢?馆长陶学锋说:“我们这两个博物馆不单单是静态的展示,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保护”。

走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展厅里,这里的“镇馆之宝”满眼皆是。比如三楼展陈室中那副明媚的西湖风光作品,就是用100多种丝线绣出的西湖。还有另外一副“双面异色异物雷峰塔今昔屏”是机绣作品,更堪称镇店之宝,在同一块面料上,两面展现了两个时代的雷峰塔,做工精致令人叫绝。而在博物馆二楼,还有一字排开27个房间的大师工作室,里面展示的都是业内鼎鼎大名的工艺美术大师的杰作。工作人员介绍,大师工作室是技艺活态展示区域,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参观者可以和大师进行零距离交流。在现场,我看到很多大师工作室里都有学徒在认真雕刻或者刺绣,还有一个大师工作室贴着招聘徒弟的告示,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博物馆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的重视。

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的展陈馆正在举办浙窑白猫展,各种形态各异的白猫,令每一个参观者大开眼界。陶学锋馆长说,这样的展出每年都要举行很多场,今年到年底估计共有20多场,接下来还要引进很多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木偶戏等等,不断丰富展陈项目。

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更让人大开眼界,张小泉手工锻剪、油纸伞和西湖绸伞、王星记扇子等传统手工艺,都在这里通过手工艺作坊形式完整展现。在这里,有人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制作那些美丽的扇子、伞,白发苍苍的老艺人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制作着手中的作品,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还有一些老外更对中国传统的手艺充满了兴趣。这种现场活态演示,的确是对非物质遗产最好的“活”的保护与传承。

穿行于运河之畔的一座座博物馆间,仿佛是一次枕着运河记忆流淌的、带着怀旧情怀的寻知之旅。这些博物馆记录的不仅是杭州运河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深切记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或许已经不是那么熟悉,但是当一座城市的记忆在博物馆中与我们相遇,我们依然可以感觉时光似乎真的流转回来,可以依稀看见这座城市在时光中的漫漫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