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1)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十四节气与养生(1)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首《二十四节气歌》都是耳熟能详的。远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测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为一个节气。太阳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而养生专家则指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笈”。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因此,养生专家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依从二十四节气的要求进行养生与保健。为此,本刊特辟《节气与养生》专栏,希望能对大家的养生保健有所帮助。

――编 者

春分篇

春分,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公历每年的3月21日前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对于这一节气名称的由来,农历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元代吴澄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也说:“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外,《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也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思,一是指春分这天的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指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从春分日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时节,严寒已经逝去,气温逐渐回升,我国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进入了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草长莺飞,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杨柳青青,桃红李白。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而“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

对健康养生而言,春分的重要性仅次于夏至、冬至。春分时节,万物生长,细菌也繁殖得很快,流行性传染病增多。此外,由于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仍需注意防寒保暖。春分前后,人体的血液和激素活动正处于相对的高峰期,而春分交节的这几天,天气变化剧烈,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容易生病,有旧病的人容易复发,诸如高血压、心脏病、月经失调、眩晕、失眠、痔疮等症都是春分前后的多发病。另外,这一节气也是精神病、过敏性疾病等的好发时间。所以,春分前后,要注意避免情绪的波动,并调慑情志,顺应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如郊游、晨运等,以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风顺气、随风送忧。

此节气总的饮食调养原则是忌大热火寒、力求中和。故吃寒性食物时应佐以温热之品,服益阳之品时则应配以滋阴之物,以保持阴阳平衡,例如:吃寒性食物鱼、虾、蟹时最好佐以温热散寒的葱、姜、酒、醋等调料,以防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之物时则宜配食滋阴的蛋类,以起到阴阳互补之作用。此外,这段时期宜食用的食物主要有具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去烦、利尿功效的春笋,还有芝麻、花生、赤小豆、蚌肉、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子、樱桃等,养生汤品则主要有川芎白芷炖鱼头、白木耳红枣煲猪瘦肉、生麦芽淮山煲牛肚等。

清明篇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其交节日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自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农历书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亦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俗谚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气候逐渐转暖,除东北与两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天气清澈明朗,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万物欣欣向荣,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到处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此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人们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运、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晴雨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患上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其要注意防止“病从口入”。清明时节亦是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之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讲就是指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

同时,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宜饮“明前茶”,以起到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提神醒脑的作用。按传统中医养生理论,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而心脏在此节气中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高血压患者对此要高度重视,尽可能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锻炼方式,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肥胖高血压患者要少吃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相应增加钾的摄入。

这一节气宜服用的养牛汤品菜肴有红萝卜竹蔗水、枸杞猪肝粥、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成菜滚黄沙蚬、猫爪草煲猪瘦肉、桑椹薏米炖白鸽等。

谷雨篇

“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公历每年的4月20日前后,自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古人之所以将这一节气定名为“谷雨”是取“雨生百谷”之意,如《群芳谱》中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通纬・孝经援神契》中亦言:“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

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谷雨时节,太阳直射我国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南部,此后各地的平均气温将逐渐回升。俗谚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后,寒潮天气基本结束。这时,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汀最北部温度较低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但是,由于是谷雨时节正处于由春到夏的过渡季节,南北大风天气常交替出现,因此谷雨时节也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时期,时而会出现较高的温度,时而又会有强冷空气南下,造成剧烈降温,甚至会出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此外,这一时期早、晚的气温仍较低,故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

从谷雨起,各地的雨量开始明显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大起来。专家说.一定湿度的空气本是正常空气,也是正常人所需要的,但是过于潮湿的空气会让人体由内到外都有不适反应。故这期间的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使人体的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生理环境)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由于气温的升高和雨量的增多,湿疹是这一时期的多发之症,因此谷雨前后要适当进饮一些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汤水。

由于天气转暖,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桃化、杏花等开满枝头,杨花、柳絮四处飞扬,易引起过敏性疾病。故过敏体质的人在这期间应防止过敏性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在饮食上要注意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特别要注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与过敏源接触,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谷雨以后的一段时间还是神经痛(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的高发期,专家提醒神经痛患者一旦发病不要紧张,可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谷雨时节,健康人群适宜的膳食有:具有祛风湿、舒筋骨、温补气血功效的参蒸鳝段、鳝鱼等;具有滋阴养胃、降压降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养血润燥功效的草菇豆腐羹、生地鸭蛋汤等。在南方,这个节气气温往往会升得特别高,雨量也特别多,人体在这段时间会更为困乏,但消化功能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故应适时食用一些补血气(如鳝鱼、鲫鱼、泥鳅、鲤鱼、鳙鱼等)的食物,以提高身体的防病抗病能力,为平安度夏打下基础。

谷雨时节虽已时值暮春,但天地间仍是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特别是野外的空气特别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活动为养阳最重要的一环,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游,这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从而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立夏篇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公历每年的5月6日前后,自太阳黄经为45°时始。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升高到20℃左右,标志着华夏大地开始进入夏季。

立夏后天气渐热,雨量较少而大风天气较多,故而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生理机能失调,易出现“上火”症候,造成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口腔溃疡、痤疮等病症。故立夏时节要防止“上火”:首先要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或辛辣之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多喝点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这样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养心强心的目的;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以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给,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达到清热排毒之目的;老年人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以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预防心病发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清火的药物。

此外,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使人们心火过旺所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情绪波动起伏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变得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引起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老年人在立夏之时要做好精神养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狂喜大怒伤心;要多做一些偏静的事情,如绘画、练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以调节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立夏时,昼长夜短,天亮得早、黑得晚,此时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变化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由于起得早、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故立夏之后人们应增加午休,以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及时得到休息、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但不宜过长,一股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午睡醒后不宜立即起床去工作或学习,因为这时脑部供血量不足,会出现短暂的脑功能性紊乱,使人感到头昏脑胀。因此,午睡醒后在床上静躺10分钟后再起床为宜。

另外,立夏之时,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伤风感冒,一旦患病小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