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判断:金融海啸中的中国机遇与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判断:金融海啸中的中国机遇与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直接损失可能超过市场预期,但相比处于风口浪尖的美欧各国仍相对较小。首先,中国这几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使得金融体系有了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其次,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资本的大出大入受到限制;第三,中国金融机构介入衍生产品不多。

一、中国经济遭到多大“创伤”?

虽然中国能够抵御这一冲击,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然不容低估。除了金融机构利润空间的缩小、市场信心的下降等,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外投资和外贸领域。

(一)对外投资遭受损失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投资者的资产损失。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包括个人在美国持有一定规模的证券资产,其中多数是机构和公司债券、股票等。根据已披露的信息,至少有7家中资银行持有雷曼债券或对雷曼的贷款债权。据测算,雷曼高级债券可能的损失为票面价值的20%~40%,次级债券将高达96.5%。

此外,在此次金融危机的>中击下,刚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中资机构无不处于亏损状态:国家开发银行对巴克莱银行30亿美元的注资已经蒸发一半以上;而中司对摩根斯丹利、黑石集团的投资大幅缩水。甚至,工行购买南非标准银行的账面价值也因金融危机蒸发23%。

(二)外部经济环境恶化

这场危机不仅直接加剧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还将波及实质经济部门。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并累及世界经济,对于外贸依存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来说,外部经济环境更显严峻。

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37.5%,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的世界排名跃居第二位。而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是9.9%,这是近6年来第一次回落到个位数,不能否认,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的经济已经产生了影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目前已经显现。

此外,汇率的变化不仅削弱了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利润的增长,增加出口成本,而且会直接导致汇兑损失。在我国长期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后两个动力都会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传导而受到挤压。

二、对内,中国该如何调整?

就目前来说,中国应该抓紧解决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改善经济增长模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世界的负责。

(一)扩大内需

出口下滑的威胁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扩大内需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内部调整的首选措施,用国内的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能,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对此,包括稳定楼市、降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在内,我国政府近期已密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予以应对。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城乡居民对改善住房的愿望十分强烈,对此,国家出台了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措施,以改善住房消费的政策环境。

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方面,而刺激农村消费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使得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取得突破,将有助于释放9亿农民的消费需求,营造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表示,中国推出的强有力的扩大内需政策,不仅将为遏制世界经济衰退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将为明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扩大内需不仅是为了保障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是要创造条件,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改变多年来高投资,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前,依靠低廉人力成本、能源环境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再持续,而经济从高增长区间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区间,恰恰是对中国既有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的良机。

大投资家索罗斯最近表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就是美国消费者无止境的消费行为,但现在这台发动机已经停转了。我们现在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问题,每一项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而在这些领域需要大笔的投资,足以成为下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也将依靠对自身的投入――包括改善环境的投入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未来能够拥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将是那些能够牢牢地抓住和发展起来绿色产业的国家和地区。

三、对外,中国该如何出手?

在当前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大背景下,市场间的传导效应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容易被处于金融主导地位国家的金融政策所绑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参与美国救市也是救自己,但参与美国救市并不一定去购买美国国债,也可考虑用我国的海外债券回购美国对中国企业的股权投资,这样中国就可以通过出售债券换回美国在华企业的产权。这样做,既是拯救美国,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

(一)抄底与否?

面对华尔街的摇摇欲坠,中国“抄底”之说甚嚣尘上。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何况国内经济已呈结构性饱和。理论上讲,眼下确是“走出去”的投资良机。可是,现实地看,国际金融市场越动荡,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就越不可测,“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就越大。而多数国内企业尚不具备跨国并购、运营的素质和能力,尤其在金融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抄底还不具备优势。

上世纪80年代未,日本企业曾挟日元升值之势大手笔抄底美国资产,最后只落得仓惶北顾。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切不可因贪一时便宜轻举妄动。对于缺乏经验和顶尖人才的中国金融机构而言,无法判断市场是否到底,也无法去管理华尔街金融机构,同时面临着商业模式、机构文化以及中美间的政治冲突。

(二)如何抄底?

“抄底”华尔街的思维是投机性的财务投资策略,而收购稀缺资源并参股实体经济,则是国家的战略性跨国投资。前者极有可能赚钱,后者未必短期见效,但其机会成本和未来价值不可估量。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考虑,未来的中国到底是更需要美元还是资源呢?中投的“价值投资”高度偏重于金融,并且一再涉足风险极高的私募股权投资,这

也许是符合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却未必是中国的“价值投资”。

经营着“美元资产价值”的华尔街也许永远也不会融入中国经济,相比之下,联想集团收购IBM的私人电脑业务。中国铝业收购必和必拓公司的股权,将来却有可能融入中国经济的大循环。美国将在危机中部分地释放出战略资源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如美孚、微软、IBM等质地优良的大公司和部分金融企业的股权,那才是中国需要的东西。

此外,对于中国这种崛起中的新兴大国,金融业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也非市场,而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高端人才。郎咸平教授曾感慨“中国缺乏操作外资的顶尖高手”,从前几年的中“航油事件”和“国储铜事件”来看,事实的确如此。

据报道,欧美等地投资银行早已翻起惊涛骇浪的裁员潮,全球金融业自去年7月至今宣布裁员逾8万人,华尔街4万名金融从业人员面临下岗。以此观之,此次金融风暴无疑提供一个延揽人才的绝好机遇。而中司似乎打算抓住这次人才抄底的机会,于日前消息称,将在全球招聘包括11大类,30个岗的人才,“诚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才加入”。

四、中国企业: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1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2008年三季度经济运行新闻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表示,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工业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工业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

(一)中小企业的“噩梦”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笼罩下,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不少加工贸易企业也陷入经营困难,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规模的“民工潮”提前而至。外界一些人士认为,正是加工贸易比例太大的产业特点导致了如今的困境。据初步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已经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二)严冬真的来了

“全球经济危机对家电行业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已显现出来。”作为我国知名家电制造商和出口企业的创维集团的财务负责人表示,“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已波及欧洲,甚至一些新兴国家。这在国内家电企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外订单的减少。”谈及如何度过此次金融危机时,该负责人坦言:“生存是第一。”他表示,首先应该减少企业库存,尽可能变现;其次,减少资本性的投入支出;再次,改变公司结构及减少工作流程,过紧日子,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最后,企业会加大在研发渠道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市场竞争力。

另据本刊最新调查显示,此次金融危机对国有企业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的价格突然大幅跳水,目前,低层次的央企已经遇到了困难。而现在受累金融危机最多的是出口导向型企业。

“现在接近低层次的央企已经遇到了困难,企业要靠自己过紧日子,要降成本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

无可争议的是,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着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期待着,这个寒冬能够早日结束;也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备足御寒的“棉衣”。

五、金融开放与国家宏观战略安全

(一)高度重视国家金融安全

2007年问世的财经类畅销书《货币战争》引发了新一轮的“财经热潮”,也引起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多关注。虽然学术界和业内对此书的争议颇多,但是作者对于我国金融开放与国家战略安全的论述却是极其深刻的:

“由于金融开放的战略风险涉及全局,现有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已经不可能承担这样综合性跨行业的战略风险监督重任,建议组建‘国家金融安全委员会’将三者的职能统一起来,直属最后决策层。增加金融情报研究部门,加强对外资银行中的人员背景、资金调动、战例收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工作。建立国家金融安全保密等级(security clearance)制度,重要金融决策者必须通过该制度审核。”

(二)危机防范与对外开放并举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从2007年开始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但是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仍然相对封闭,人民币至今没有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也没有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安全还是有比较坚固的防火墙作为保障的。

在产业和市场逐步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正在急速融合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通过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而逐步加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同时,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罗斯柴尔德、花旗和大通,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金融业航母。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能够不断自我循环和自我加强的金融安全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