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之声》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
1、演唱《渴望春天》。
2、欣赏《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积极地感受、理解两首作品所表现对春天和生活的赞美之情,并努力用优美的歌声加以表现。
2、理解莫扎特在人生最困苦之时,仍用孩童般天真、美妙的旋律表现对生命春天的渴望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春之声圆舞曲》第一主题的视唱、分析和辨听,初步感受维也纳圆舞曲的节拍特点。
2、在不断聆听和思考中熟悉歌曲《渴望春天》的旋律,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理解、表现歌曲的情感。
3、结合教师讲解和自主演唱后的思考,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流畅、跃动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2、知道6/8拍的指挥图示,并划拍辅助歌曲的学唱。
3、了解作曲家生平及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表现歌曲《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教学难点:
用平稳、连贯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准确演唱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有许多经典版本,如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卡拉扬指挥,凯瑟琳·巴特尔演唱的版本)
1、聆听《春之声圆舞曲》的第一圆舞曲的主题部分,请说出乐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情绪感受?你能判断出这首歌曲的节拍吗?
学生可能回答:兴奋、抒情,生机勃勃等。四三拍、三拍子等。
2、教师肯定学生的感受,继续提问:这种生机勃勃的感受更接近于哪个季节给予我们的感受?
学生回答:春天、夏天等。
教师:每位同学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我们来看看作曲家为这首作品冠以什么样的标题?
3、教师出示作品名称——《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建议]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艺术,教师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由于标题音乐的概念应在高中鉴赏时方正式出现,这里仅通过提问,显现这一概念名称,不必展开分析。
4、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两幅画作,请学生选择与刚才所听乐曲片段更为接近的绘画风格?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生选择:如油画的风格。
并回答可能的判断理由:因为这首作品是由西洋乐器演奏的等。
5、简介这首乐曲的作者
《春之声圆舞曲》是由大家所熟悉的《蓝色多瑙河》的曲作者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由于他把(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另一位奥地利作曲家——兰纳共同创立的“维也纳圆舞曲”这一体裁形式发扬光大,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设计意图]作者介绍务求精炼,让学生记忆关键知识点。应避免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6、教师出示第一主题谱例,带领学生边聆听、边跟着录音哼唱这段旋律。同时划出旋律线,尝试分析这段旋律为何能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7、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
教师:这是《春之声圆舞曲》的未完成的曲式结构图,下面我们来共同听赏全曲。听赏前,老师提出如下要求:
(1)请大家边听音乐,边用手势1、2、3、4、5、6来代表你所听到的A、B、C、D、E、F等段落,特别请大家注意两个空缺的段落应用哪个序号来表示?
(2)你认为哪一个主题更能体现生机勃勃之感,为什么?
(3)各段落的节拍有无变化?节奏律动相对于传统圆舞曲(建议此时播放或由教师奏、唱一首传统风格的圆舞曲,如《青年友谊圆舞曲》的第一乐段)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专注听赏,深入感受作品的音乐特点。用手势表现所听段落,不仅促进学生更为专注地聆听,还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辨听音乐的整体程度。通过对比传统圆舞曲的聆听,便于学生在比较中更为直观地感受《春之声圆舞曲》所代表的维也纳圆舞曲特有的风格特点。
8、学生听后可能回答:
(1)两个空均是第一主题,并填空为:
(2)第一主题,因为它具有快速旋转般上行的旋律。
(3)均为四三拍。但节拍律动不同。
9、教师归纳:这就是维也纳圆舞曲相对传统圆舞曲具有独特的节奏特点。
[教学建议]若教师难于利用30分钟时间完成《渴望春天》的学唱,建议压缩《春之声圆舞曲》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要求。当然,这一内容完全可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赏析。
二、学唱《渴望春天》
(一)准确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要素
(1)第一次聆听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美好愿望,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你能听出这首歌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吗?
(2)第二次聆听
聆听第一段歌词:尝试即兴编创动作表示歌曲各乐句的关联与变化。
聆听第二段歌词:请学生随乐句作吹气练习(教师可让学生左手持小纸片放在嘴前,以验证其气息是否均匀、准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气息做出明确的指导后,提示学生每一句开始前要像闻花一样作深呼吸(即胸腹联合呼吸),然后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如学生由于肺活量的问题不能坚持演唱整个乐句,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于歌曲旋律的流动性,这样即使中间“偷气”了,听起来依然感到比较连贯。
[设计意图]逐步从以往的聆听、辨析,发展为聆听辨析后的表现与实践。以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关于“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课程理念。
2、发声练习
用《渴望春天》的第一乐句旋律唱“u”母音。
[设计意图]解决这首歌曲一个乐句之内需用松弛、连贯、尽量不换气的演唱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视唱歌曲旋律谱、分析、表现音乐特点:
[教学建议]学生先用“V”字拍视唱歌曲旋律。同时用已学的知识,理性分析四个乐句的发展关系。教师进行评价或补充。并出示正确答案:《渴望春天》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a+a1)+B(b+a2)。
4、指导学生练习6/8拍(合拍)的指挥图示
[教学建议]由于这首作品需要连贯、流畅的气息运用,建议改学八六拍合拍的指挥图示(如二拍子的指挥图示,但由于每一拍均包含三拍的内在律动,而使指挥动作趋于柔和、流畅)。
5、进行第二次视唱
[教学建议]教师可从这时进行钢琴原谱伴奏,带领学生练习起唱与前奏的衔接,应特别注意前奏第四小节的第二个合拍要打得夸张,以进行预备呼吸和导引第六拍的准时起唱。
6、指导演唱难点乐句
(1)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先对比弹奏无变化音和加入变化音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变化音所起到的色彩变化。再加以模仿演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之后,应更多地从音乐情感人手,引导学生唱出对春天来临的急切期盼之情,使其从音乐的韵味与色彩中加以体会,从而更准确地加以表现。这是单纯的音准训练难以达到的理想境界。
(2)指导练习第四乐句第二小节下行分解和弦及第三小节的装饰音的演唱。
[教学建议]第二小节的下行分解和弦建议先随琴建立内心听觉后,再辅以科尔文手势进行慢练。要求音与音之间直接到位,杜绝滑音式的找音演唱。第三小节的装饰音,建议教师先弹奏或指导学生演唱不加装饰音的后两小节旋律进行练习,待掌握后,模仿教师的演奏或演唱,加入装饰音进行演唱。
(二)艺术地歌唱
1、教师提问:通常情况下,当旋律上行时应采用怎样的力度变化?下行呢?
学生答:上行时渐强、下行时渐弱。
2、请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演唱歌曲旋律,要求用手划出旋律线的起伏,并尝试唱出力度的变化。
3、唱后可集体标注力度变化。
4、请学生自主演唱歌词,并随旋律的起伏表现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
5、知识拓展:这种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是由于钢琴这一乐器的不断革新,而使这一风格在莫扎特所属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得以形成和表现。
6、简介莫扎特和作品创作背景后,提问:你如何理解莫扎特在历经生活磨难、身体每况愈下的生命最后时候却还在谱写如此美好、充满童真的歌曲?
学生可能回答:他是借以童真的歌声,表现着对生命之春的渴望。
7、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深刻的理解继续感受优秀的演唱版本。
8、请学生讨论哪些演唱方法可以使歌曲更具孩童般的天真与期盼之感?
[教学建议]
(1)如教学时间所限,可把以下环节放在下节课复习环节加以进行。
(2)建议借助优秀的原文版本演唱或教师的准确范唱。(内心的渴望之情,提眉亮眼的歌唱状态,均匀、流动的气息,装饰音灵活、跳跃地演唱等)。
9、学生完整表现歌曲的情感意境。
[设计意图]结合教师的讲解与优秀演唱版本的欣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并最终更为准确地表现歌曲的艺术内涵。
三、课堂小结
[教学建议]以填空或提问的形式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要求在课后用正确的八六拍合拍图式,打着拍子准确背唱《渴望春天》第一段歌词。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学生的互评为主。
二、评价量规
1、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的思考和参与活动,记住所学新知。
2、能否用正确的八六拍合拍图式学唱《渴望春天》。能够用准确的情绪和声音背唱第一段歌词。
3、能否辨听《春之声圆舞曲》的第一主题及维也纳圆舞曲的节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