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野蛮的资本并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野蛮的资本并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有人告诉你只要有创意,就能很快地完成资本的原始累积,这肯定会实现当今不少国人的梦想。对一位从没有接触过私募股权并购的人来说,空手套白狼大约是这种资本并购最恰当的描述了。《门口的野蛮人2》恰好就描述了这样一种资本的运作和生存方式。KKR的成功向人们说明,贪婪而胆大妄为的资本暴利,有时并不是故事,而是事实。正如KKR的创始人之一科尔伯格所说,“你在留着蛋糕的同时,也能吃掉它。”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说过,任何经济学理论都可以用简单的小故事来清楚地加以阐明。这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用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描述了KKR成长的历史。也揭示了这家公司的成功之道。有情节,有思想,有故事,有深度,有高潮,有创新。无论是对于胆大妄为者,贪婪的人,还是普通投资者,都能汲取到自己想要的营养。

1975年,已经50岁的科尔伯格怀着一股悲愤之情,离开了他为之服务多年的贝尔斯登公司,决心开创自己的投资事业。他的两个年轻的助手,乔治·罗伯茨与亨利·克拉维斯也与科尔伯格一同去职。这三个人合伙成立的那家小公司,就是后来以杠杆收购而闻名美国金融界的KKR公司。

另辟蹊径

思路决定成败。那是个每当提到债务就令人感到厌恶和不安的年代,但是对于KKR的中介以及他们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来说,新兴起的对大量借债的狂热是通往富有和权利的通道。转变对债务一词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KKR。它可以用数百万计甚至数十亿美元别人的钱来买下一家公司,仅仅极少的一部分价款得自掏腰包。他们所作的只不过是将某些人的资金和另一批人的管理联结起来,成为这一体制中心的导演。这种创新在那个年代是史无前例的,因为KKR的人可以做空一家巨星公司的股票,从最终受益中分取丰厚利润,却几乎不花自己一份钱。他们所作的不过是后者脸皮提出方案,并负责执行。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给巨额债务的运作带来了体面的氛围。比如在收购全球500强霍代尔公司时,糟糕的债务数字和财务报表会让绝大多数的意向收购者望而却步,然而KKR却丝毫不怀疑持有如此多债务的公司怎样才会运行,而且,霍代尔是一个极其诱人的投资机会。当然,所有的这些分化,征服的巨型博弈从来都没有把霍代尔7700雇员的汗水、恐惧和希望放在心上,丝毫没有考虑同行业日本公司的强大竞争力。然而不管如何,董事会会同意,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桩交易看起来没有任何可以拒绝的理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路对于事业的成败具有多么巨大的作用,有时候其实只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梦想客户

KKR就是这样,这样的收购公司显得超有信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地需要新的贷款。说句实在话,要是没有KKR冒出来,美国最大的这些银行也得想办法自己弄一个出来。其实银行的贷款官员们看到的都是麻烦,要让他们能认可收购贷款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虽然收购企业本身并不能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增长,但是无论如何对任何银行都显得非常有吸引力。因为收购贷款的利率比普通贷款高一点,这就是一种额外收益。如果信用良好而且随时能贵还贷款的KKR有需求,银行家们肯定会抢着涉足这一新领域。就像银行界和KKR联姻的先锋,信孚银行的贷款职员所说的那样,“别管什么机构,只要能像KKR那样付给我们这么多钱,我们也会愿意和它们建立同样的关系的。” 如同银行业造福了KKR一样,KKR也该变了银行业。当然KKR绝对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比如创始人罗伯茨每次去银行贷款的时候,他从不说借钱,他总是问银行职员是否能够帮他募集到一笔贷款,这样细微的用词上的差别是决定性的。还有他们精心布置的工作场景,高档不失品位而又气势磅礴,足以震慑到潜在的客户。除此以外他们有着令商业银行家们着迷的所有气质,裁缝定制的套装,高雅的办公室,自信而优雅的举止,KKR的核心工作人员看上去就像全美国信誉卓著的人。对了,还有他们个人的专用厨师,尽管这一点花费不菲,不过由此得到的好处无法估量。作者后来写到“到1987年的这个时刻,KKR成了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借款人”。是的,信誉卓著,随时还款,利息高,没有银行家舍得拒绝这样的客户。

收购艺术

也许你认为做到以上两项并不难,但是能把杠杆收购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这并非常人所能运作,这正是他们的过人之处。他们一般有着这样的套路:他们往往私底下对某家企业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然后突然高调现身,提出不可思议的高价进行收购,投资者此前根本想不到有人能出这么高的价格。一旦启动了收购计划,在接下来的六周里,各种利益人物开始现身,无论其理论听起来多么高尚,本质都是企业应该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投资顾问,律师,董事会们,每一方都扮演着事先编排好的角色。KKR的合伙人们能赢得无数的成功,是运用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一个策略:在最忙乱的阶段,他们自始至终温文尔雅,镇定自若。他们甚至会向几十位甚至上百位各种顾问拨付各种佣金,借以达到自己特定的目的,左右那些有出售意向的企业高管们,令他们瞠目结舌或者勃然大怒。但是最终他们都会同意,因为在整个杠杆收购过程中,只有赢家没有输家。KKR自己更是赚到盆溢钵满。“艺术源于生意”,罗伯茨说,“做生意的关键要素在于,谁拥有的产权资本最多?”克拉维斯和罗伯茨最清楚这些巨额收购背后的实质,那就是一个金融游戏。而每一种游戏都需要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就是艺术,尤其是在利益众多的人群中,这种艺术更显其难能可贵。

不可避免的事实是,每种新生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当20世纪80年代后期,KKR尽管收购的企业已经足够让若干年后的员工累积生存,但是要想收购《财富》500强名单里的企业已经几乎不可能了。1991年后高杠杆的时代逐渐平息下来,KKR曾经巨大的金融圈开始解体,它就像一列高速运行的火车,一旦停止,没有生意可做,所有的利益跟随者们也就没有理由继续亲近了。

真实故事

KKR在选择所要收购的公司时所使用的方法,很类似于格雷厄姆和芭菲特所使用的内在价值的方法。看重企业的强大财务实力、稳定可靠的营业收入。一旦选择到这样的优秀公司,如果公司的领导层团结、稳定,那么,KKR亦无所施其技。

书中提到:“在1973至1993年期间,数以百计CEO的生活原本充满了权力、特权和安全感,然而很突兀地一场危机袭来,却很可能把CEO踢出公司,他在公司的一切影响都将被清除。剧变可能出于家族股东的矛盾、企业狙击手恶意收购或是董事会的内部纠纷。这样的前景对一个CEO而言,完全是痛苦不堪的。”

所以,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有才能的职业经理人却面临着被迫去职的危险时,KKR就仿佛是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倾尽全力说服企业的领导层接受债务杠杆,使用大量的债务购买下这家企业,在稳定了职业经理人的地位的同时,KKR可以赚取到丰厚的利润。而把沉重的债务负担留给了企业。

霍代尔工业公司主席萨尔塔瑞经历过1929年的大萧条,他对借债经营深恶痛绝。在他的稳健经营之下,霍代尔工业公司的财务状况稳如磐石。所以,在1978年夏天,霍代尔公司面临着恶意收购的危胁时,这家公司就成为KKR最理想的猎物了。

在倾听了KKR热情、友善的推销说明之后,霍代尔公司的高管们很快地就意识到,若是听从了KKR的安排,使得公司承担起巨额债务的话,那么,每一位高管都可以大发横财了。萨尔塔瑞主席,如果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阻挡同事们的财路,那可就太不识时务啦。最后,萨尔塔瑞拿到了520万美元,然后退休。他辩解说自己是勉强同意这个方案的,但实际情况却好像并非全然如此。

这笔交易就要成功之时,科尔伯格向两位年轻的合伙人提出了一系列的严厉问题,其核心的忧虑就是: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如果经济情况受到了意外负面因素的影响时,霍代尔公司是否仍然能够偿还那些巨额债务?两位年轻的合伙人经过数天的考虑之后,肯定了霍代尔公司仍然能够及时还债。

是KKR在此所展现出来的极大的睿智与克制,才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愿意为KKR的收购提供绝大部分的债务,KKR自有资金的投入极少,形成了巨大的债务杠杆。而在大部分的收购案例中,KKR仍然可以获得成功。

盛况不再

关于KKR的债务杠杆,也引起了一些置疑的声音。例如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评论道:“……这类贷款也许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对生产力发展完全没有正面作用,没有新建工厂,没有新开发油田,没有专利转化为新设备,收购贷款不过是在企业的财务体系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转移资金而已。”他有意对债务收购施加一些限制措施,但却很容易地被金融家们回避开了。以沃尔克的权力,对此亦无可奈何。1988年,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用诉讼的方法阻止了KKR的一次收购。沃克尔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唯一的反应就是评论说:“太好了。”

书中提到,经过KKR债务收购之后的企业,为了偿还巨额债务,都需要执行严厉的节约措施。实际上,正是普通的职工们承担了债务杠杆的沉重负担。书中在列举了一些有关于失业职工们的悲惨故事之后,甚至把KKR及其所控制的企业高管们比喻为殖民统治者。从长期来看,KKR的收购方式也许并不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任何深刻的影响,但却的确是加深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大约是在1988年前后,杠杆收购所依赖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舆论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潮流转向了。KKR就好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冲浪选手,在退潮时,所有的纯熟技艺都无从施展了。不但做生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而且,来自政治方面的攻击、社会舆论的谴责、律师们的兴讼,甚至是过去的亲密金融伙伴们的暗生敌意,都把KKR推入了濒临危亡的困境。然而,看起来,KKR一贯的的行事风格并不像他们同时代的垃圾债券大王们、恶意收购者们那样的狂妄邪恶,所以,KKR凭借着自己的优良资产,终于还是平安地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不过,从此以后,KKR的盛况不再了.

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看到的,美国社会对待KKR的矛盾态度,正好像是数十年前,他们对待那些“强盗资本家”的态度,每当社会潮流有利于“强盗资本家”时,一切的恶行都会被忽略;而当社会潮流不利于“强盗资本家”时,一切合理的经济因素也都同样会被忽略。

也许,不独美国社会唯然,所有的人类社会也都无法避免这样的偏执倾向吧。但是,静下来反观这段金融暴利史,还是能给我们投资者极大的启发,那些思路,那些方法,那些细节描述,足以让人反省、思考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