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叙文阅读之词语的再理解和人物\情节形象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记叙文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义性。正是这种语言的多义现象,形成了语言解读中的某种张力,拓展了语言表现的空间。词语的再理解就是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或是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或隐含意义等。
记叙文中的人物的形象,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审美产物。人物的形象,不仅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艺术体验进行创造,也需要对那些作品中没有交代的情节进行还原想象。
【技法指导】
一、对词语的再理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语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孔乙己》一文中,“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字单独看看不出什么妙处,但联系孔乙己是在被人们嘲笑的环境里做出的动作来理解就别有意味了:“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
2.注意感彩,结合具体细节,明了词语意义。
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本是不老实、耍花招之意,在这里是调皮、淘气的意思。“狡猾”一词从侧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蔡老师温柔、慈爱、可亲、可敬的性格特征,也把一个调皮、淘气的儿童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讲究。
二、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正面描写(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等角度入手;也可以从细节描写(即场景、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如《藤野先生》,作者通过正面对他衣着的描写,“八字须”“戴着眼镜”表现他生活俭朴;又从侧面写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对“我”的排斥,反衬藤野先生品质的高贵。
三、记叙文的情节形象化,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1.借助于线索,使情节明晰,主次分明;
2.揣摩细节描写,使情节具体可感;
3.紧扣主要人物,把握情节对人物塑造的推动作用;
4.紧扣主题,把握情节的取舍、主次。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将悲悯化作责任
张慕一
在走川藏路的时候,我们途经一个叫良多的小乡镇,并在那里停歇,住在大路旁一个藏民用碎石盖起的小旅店里。
旅店的大门口,便是静静的街市。一个背着小孩、手挽着首饰的男孩吸引了我的目光,确切地说,应该是他背着的小孩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仿佛是受了某种亲切的召唤一般,微笑着走了过去。
我捏了捏小孩的红脸蛋――“你弟弟真可爱啊!”
这时,小孩忽然躲开了,然后伏在男孩的耳边甜甜地叫了一声:“阿爸……”
我顿时惊诧了,有点不相信我的耳朵。这时,小孩又冲男孩叫了一声:“阿爸……”
我终于听到男孩回应了声:“嗯!”
我问男孩:“这是你的儿子?”
男孩回答道:“是的。”
“那你多大了?”
“19……”
我更加惊讶起来:“你……19岁……儿子就这么大了?”
男孩笑了笑,说:“他是我从山里捡回来的。”
这时,我想我的眼中肯定泛起了更大的好奇,令男孩不自觉地讲了下去。
“前年,我去山里打柴,傍晚回家的时候,经过山路旁一户人家,听到房子里不停地传出一阵阵嘶哑的婴儿哭声,显然孩子哭了很久了。我犹豫了下,就推门进去了。我看到个小男婴躺在炕上虚弱地哭着,好像饿了很久了。我给他喂了点水,而后,我就转身出去找他的家人。走着走着,我忽然看到地上满是暗红的鲜血,再往前几步,远处一群狼围在一起,分食着‘猎物’……我忽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不敢再待下去了,于是回到房子抱着孩子下山了……”
“后来呢?”我有些迫不及待起来。
“后来,我就带他回家。向乡亲们一打听,才知道这孩子是一个老人带的孤儿。可是,孩子最后的一个亲人也被狼吃了……”
“然后,你就收养了他?”
“是的,由于我阿爸早就过世了,我认他做‘儿子’!”
“可是,你还这么小,才19岁,连婚都没有结,怎么就愿意收养一个陌生的孩子呢?”
“为什么不愿意?他可是我第一个发现的啊!既然是我第一个发现了他,那我就应该把他养大啊!如果我都不管他,那谁管他呢?”
我的心激动得战栗起来。原来,在他澄净而坚毅的心里,他已然把自己眼前的悲悯化成了一种神圣的责任,并不惜为其操劳一生!这是多么圣洁而博大的爱啊!你、我、他,这凡尘俗世间有多少人,见识过多少悲情之事,然而,又有几人能将眼前的悲悯化作自己神圣的责任呢?
(选自《读者》2010年第14期)
1.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中的“战栗”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3.文中19岁的男孩具有怎样的特点?
4.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矛盾在哪里
张小失
傍晚,一位老行脚僧人坐在树林边休息,观夕阳落山,听鸟雀归林。忽然,路前方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放眼望去,只见一个满脸杀气的汉子怀揣利刀匆匆走来。
汉子的身影越来越近,老僧人咳嗽一声,道:“施主留步!”汉子像没听见一样,径直走过去。老僧人又喊一声:“施主,你的头掉了!”汉子这才猛回身,恶狠狠地骂道:“老东西,活腻了?”僧人微笑:“老衲何止活腻了?不过,施主的头确实掉了。”汉子倏地拔出利刀:“在哪里?说不出来,先剁下你的头!”
老僧人指指路旁的水坑:“自己去看。”汉子伸头一瞅。老僧道:“看见了吗?那是你的真头,而你的脖子上的,现在不过是颗假头。”汉子怒气未消,持刀逼近老僧人:“说出道理来,否则……”老僧人一把揪住汉子的胳膊,强迫他坐在自己身边,开口道:“水里映出的那颗头,就像你刚出生时的头,纯净无瑕,与世无争;而你脖子上的头,现在里面矛盾丛生,杀机四伏。你的本性已经迷失,正在走向毁灭自己和他人的绝路上。”
汉子似乎有些触动,狠狠地将刀插在地上,扭头看着老僧人。老僧人道:“世界本无江湖,有了人,就有了江湖;世界原本也没有矛盾,有了人,就有了矛盾。”老僧人停顿片刻,忽然转身对汉子大喝一声:“矛盾在哪里?”
汉子一惊,慌乱四顾,张皇失措。老僧人呵呵笑了:“在树上?在路上?在你仇人身上?”汉子接口:“是啊,就是在仇人身上!”老僧人道:“把你的头剁下来,再看你仇人身上还有没有‘矛盾’?”汉子有些泄气的样子。老僧人趁机补一句:“矛盾其实在你自己脑袋里。”
汉子身体一软,头耷拉下来,满脸沮丧和无助的神色。老僧人拔出地上的利刀,迎着天空瞅片刻,赞叹:“多精致的刀啊,里面竟然可以映出夕阳,像花儿一样美丽,却看不见一丝矛盾。如果它是我的,我就用它给花儿松土,给树剪枝。”汉子诚恳地说:“恩人,这刀我送给您了。”老僧人摇摇头:“不,它是你的。”
汉子接过刀,向僧人深深一鞠躬,沿来路返回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7年第17期)
1.请你想象一下文末汉子沿来路返回时的心理活动。
2.试从故事中分析出老僧人和汉子各自的特点。
3.你认为愤怒时如何才能使自己冷静下来呢?
4.看过老僧人的做法,你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