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深松整地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深松整地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论述深松整地的作用和特点,介绍其应用概况,以期促进深松整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深松整地;作用;特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S3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98-01

随着整地技术发展和大型农机的推广与普及应用,整地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提高。深松整地技术解决了整地史上始终无法解决的打破犁底层的问题,也为粮食产量的提高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深松整地作业是以垄作为基础,改变连年耕翻整地的传统方式,合理轮耕、旋耕,以深松耕整地代替翻耕整地,由复式联合作业取代单向作业;以深松耕整地为主体,把翻、耙、播、压、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套的土壤耕作制度和作业程序[1]。

1深松整地的作用

深松整地可有效改善耕层的土壤结构,补充深翻技术,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的厚度和作物根系的有效生活空间。有益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协调耕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降低作业成本。

1.1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深松整地耕作法打破长期采用的平翻整地和垄作耕法封闭式的犁底层,形成土壤虚实并存开放式的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的温度;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的抗旱、抗涝能力,能够较多地接纳降水,并将多余的水分储存在土层。如传统深翻整地方式的深度为20~25 cm,很难满足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需要[2]。而经过深松整地后,玉米根系可深入土壤虚实土层最深达140~150 cm,其中75%~80%的根系分布在30~40 cm的土层。深松可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玉米根系向深层土壤的生长发育,为吸收和汲取更深土层的肥料养分、水分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3]。深松可增加黏重土壤的通透性。针对我国玉米生产上存在的整地问题,一作区玉米主要产地应提倡深耕深松结合整地技术,蓄水保墒,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1.2减少水土流失

深松整地作业由于比深翻整地作业次数少,不打乱土层,并形成的是开放式的犁底层,较多的雨水通过深松部位渗入心土层,可减缓地面径流的形成,避免水土的流失。

2深松整地的特点

深松耕地方法继承和发展东北地区垄作耕法的传统,吸收国外少耕的的作业经验,改变农田农业机械化只是传统耕翻垄作整地作业的方法,对用地养地、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是一项保护性耕作技术。

2.1分层深松

深松整地耕作法采用上层深翻、下层深松,或者免去耕翻只有深松的整地法,避免因深翻过深把犁底层以下的生土翻到地表而影响粮食产量。一次整地加深到适宜深度,作业效率高,尤其因上一年秋季封冻早、整地不及时的地块,春季采用深松整地技术可以使土壤少失水散墒[4]。根据地势、土质、气候、机械条件,还可以采用浅翻深松、种床深松和中耕深松等多种形式,实现耕层结构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

2.2耕种结合

采用耕松种整合作业,使耕种结合、耕管结合、中耕深松结合,方法灵活,因而不受只能在播种前深耕整地的限制,也就相应延长深耕整地作业时间,大大缓解秋季农作物收获后到土壤封冻时间较短给深耕整地作业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减少整地作业次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提高作业质量。

3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

3.1深松整地要因土制异

深松整地耕作法有垄作和平作2类,深松整地作业有浅翻深松、免翻深松、垄沟深松、深松播种、深松施肥、深松中耕等,要因地制宜,按照规范要求灵活掌握应用。以往有些生产者在应用该项技术的时候,只看到它的作用效果,而不注重其前提条件,导致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应基于土壤生产现状,采取合适的深松整地方式。一般深松的深度为35~45 cm,要求地块必须是土层深厚的非砂性土壤,土层浅薄的地块不能深松,否则会将深层的沙粒翻至土壤表层,造成漏水漏肥;深松会使本来保水保肥性就很差的砂壤土质变得更差。而壤土和黏土均适宜深耕。黏土结构紧密熟化慢,如果采用深翻,翻至土表的深层生土较多,会影响当年的粮食产量。因此,通常采用上翻下深松技术,避免打乱土层。

3.2深松整地要因作物而异

不同作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有差异,有些作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20 cm土层以内,如小麦、谷子及叶菜类的蔬菜;而有些作物的根系不仅在土壤耕层有分布,在土壤深层也有分布,如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因其根系较为发达,根系随着耕层的加深而向深层分布。因此,种植根系发达的作物需要深松,否则不必深松。

4参考文献

[1] 卢景峰,边广峰.浅谈深松整地的几种方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234-235.

[2] 远红伟,陆引罡,刘均霞,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B8):140-143.

[3] 姚万山,宋连启.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9,14(4):55-59.

[4] 董培岩,华正远,万上飞.青岛市深松整地发展研究[J].农机市场,201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