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头村里读石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头村里读石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进于家石头村,如同迈入了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井石窑、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龛……比比皆“石”,让人不得不惊叹石头文化的魅力。穿行于村中的街巷胡同,敲门而入的家家户户,入目的无不是石头。

石头村位于河北省宋古城天长镇东南6公里处,距河北省会石家庄约50公里。石头村原名为于家村,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8),因于姓占95%而得名,但建村后很长时间内,村名以村边的一座“白庙”代替。村民不敢言姓,因为他们是明代重臣兵部尚书于谦的后裔,作为逃难落魄于此的于家后人,他们对老祖于谦也隐称“于钱”。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明朝“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两次重大事件的核心人物。在“土木之变”中,于谦率领各方力量击退入侵的瓦剌军,并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拥立朱祁钰称帝,而成为朝廷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夺门之变”中,因“誓不与贼俱生”(《明史》・于谦传),引来抄家冤死之祸。在这次祸变中,其子逃到了因于谦而收益的冀晋交界处娘子关外的南峪村隐居,在这里生有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3子。成化年间,于谦长孙于有道迁居于今天的石头村。按于氏宗祠家谱的记载,自先祖于谦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

石头村的形成,可以说是于氏家族对石头情有独钟的结果。于谦一首“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自己的处世之根,也唱出了对后代子孙的做人遗愿。其长孙于有道迁居此地时,“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以及子孙居住的石房石屋,无不蕴含着对先祖的缅怀和敬仰。特别是其第六代玄孙于喜春独创的清凉阁,更是将石头演义到了极致。

据传于喜春一日做了个梦,梦到于谦老祖十分思念他的子孙,说若能在村中出口处建一座9层楼阁,他就能日日看到他的子孙。于喜春决心实现老祖宗这个心愿。据《井陉县志》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建。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葺。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清凉阁”,又称“神仙阁”、“三节阁”,形似北京前门,有上下三层,但结构各异,分别为搭券四门式、实心四室式、明柱回廊式,下面于喜春所建的两层为全石建筑,令人惊叹。那错落有致,欲争有让,高低俯仰,犬牙交错,跌宕起伏,勾心斗角的建筑技法;那不加修饰,粗糙而有形,重者十余吨,轻者数十斤的用料;那不打跟基,以天然石底为基础,从下到上不填辅料;完全干打垒不可思议的施工,更是令人叹服。就是后人“木砖补葺”的顶层,也系四面明柱,单门殿堂,白墙壁画,琉璃瓦顶,清新明快,古朴高雅,让人叹为观止。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石头村里这比比皆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的石头,续唱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不朽情操,这日日远处而来的赏石人,续听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责编 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