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孟晓东:智慧行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孟晓东:智慧行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11月,江苏省最负盛名的“教海探航”在无锡锡山举行。一位获奖选手在他的博客中写道:“锡山区教育局孟晓东副局长睿智风趣的谈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看到陌生的他,不像是寻常的局长形象,倒像是一位侠客,豪爽、仗义。及至后来的活动,特别是6日上午参加他主持的‘苏派’教学高层论坛,我才感觉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此浅薄。他是一名特级教师,更是一名有思想有内涵的智慧学者。”

的确,孟晓东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常常以一个逐日者的脚步在跋涉追赶,在智慧行走。他也经常这样说:“我愿拥有一份草根的情怀,做一个教育原野上的劳作者,在思、行之间,耕耘,栖居。”

回望孟晓东的生活轨迹,似乎总与年轻结缘:24岁,荣获江苏省首届“仪征化纤杯”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25岁,担任无锡一所著名实验小学的副校长;进而成为年轻的特级教师,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区教育局副局长。这也似乎在昭示他:做一名教育管理者,做教育的领跑者。然而,他放不下教师的本职,面对具体而又复杂的教育教学改革,他坚持从行政领导走向专业引领,管理、教学不偏不倚,直至交汇成他行走教育的独有姿态:专业视野,草根情怀,课程管理,课堂本源。

高度决定视野,专业成就卓越。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行动研究者”,总是把触及的教育政策、前沿理论,转化为透彻的理解、思考,以此引领学校与教师共生共长。他以为,基础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和独立价值是“公平和均衡”。教育必须确立“全人”的思想,追求“真人”的目标,寻找“发展”的路径,坚持以人为本,以均衡为重,以“求真”为旨归。“茶能醉我何需酒,书能香我何需花”,在纷繁浮躁的世相里,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醒与宁静,结合工作实际,勤奋学习,深入思考,积极破解难题。丰富的学识,深厚的底蕴,他的教育行走,总能激起大家的共鸣与认同。

“创新则生,守旧则亡。”涉及学校、教师发展的方面很多,他总是想着创新,办学理念的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创新,学校特色的创新……于是,他和他的团队首创“局长下水课”,与教师、校长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共同体式的伙伴关系;他提倡教研员要“重心下移,位置前置”,和教师“一起备课、上课、研讨”;他倡议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组课堂要素,重建课堂审美,“能简不繁,当艳不让,该浓则浓,该淡则淡”,给实践者更多可操作的建议。他在创新中谋求教育的发展,事业的成功。

他固守教育工作基于研究。无锡市锡山区是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他始终坚持把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作为一个研究的过程,提出“通过课题研究来带动和推动课程改革工作”。他以为,新课程的推进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新课程的推进也是一种赋权增能的过程。“赋权”之后,怎样“增能”?一要研究,自己成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二是机会,将新课程推进作为发展自己的机会。他始终坚信“教育科研是教师走上教育幸福的必由之路”。早在“七五”时期,他就已经成为无锡市教育科研理论中心组成员;他身体力行,领衔多项课题研究,主持参与的课题先后获江苏省首届、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他在研究中拓宽教育视野,在研究中加深教育认识,在研究中增长教育才干。

他把教育行走的根深深扎在课堂。课程应该回答哪些问题?课堂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民主、和谐,充溢人格的自由?这始终是占据他心神的话题。他倡导“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教师专业发展、儿童立场研究”。从“三品”课堂到72条教学建议的提出,从教学细节的设计到教学评价的改革与深化,既广博又精深,既宏大也细微,他在教学改革中上下求索。很难想象,作为一名副局长,他每学期听课60节以上。有人说,他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听他的课,恣肆,妙趣横生;听他的报告,睿智灵动,似乎一切信手拈来。也有人说,他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他的论述,既有宏观描述,又有课堂点评;不拘泥于简单的教材教法解读,而是走向宏大的视野、课程的视角;但又易读好懂,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他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一节节精彩的课堂,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他坚信只有到教育的前沿阵地才能认识教育,课堂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他钟情语文教学,提出“生长语文”的主张,倡导语文教学需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建构。语文学科长期以来摇摆于工具与人文之间,或左或右,或右或左,争论不休。他以为,一切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新课程提倡人文工具统一,乃从宏观语文课堂、整体语文教学而言,非指某一具体课文、某一具体课堂。语文教学,该重人文即重人文,宜重工具即重工具,不必牵强,更非天平等重,各为一半。为此,他强调让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让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让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成为生长中的“主体”。语文教学既要追求训练的密度,也要追求发展的自由度;既要磨炼学生思维,也要充满人文涵泳;既要着力于生长的“原点”,更要着眼于发展的“远点”。教学使命应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教学观念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教学目标从培养“笔杆子”走向“为人打底子”,教学模式从“插秧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教学方式从“预设提问”走向“对话生成”。实践中,培育自然的生长环境,把握真实的生长原点,遵循儿童的生长规律,教师的“教”会更有价值,学生的“学”也就更有意义

孟晓东常常说,教育的本义在于求真,只要真心面对,真情投入,就一定能够求索到教育的真知。他也坚信,教育行走,需要理想的坚守,更需要行动的坚实与持之以恒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