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过有效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创新被认为是现代组织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快速增长、信息流动明显加快的现代社会,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管理者需要审时度势的鼓励创新并采用有效创新。有效的创新要求企业在创新方面自始至终强调契合性、速度、可持续性、转化应用。
关键词:契合性;速度;可持续性;转化应用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203-02
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它所产生的最主要结果是效率的提高,资源不以个人感情的好恶被“不浪费”的利用了。提品和服务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区域或者世界范围内消费者的筛选,其所面对的对手、敌手也是世界范围的,既使是受政府贸易保护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制度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的背景下,政府也会为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允许不止一家厂商在该行业提品和服务。更好的“满足顾客期望”以“战胜对手、敌手”、“战胜对手、敌手”然后提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期望”两种策略都需要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新资源、新能力、新技术、新方法。这就需要创新并应用有效的创新成果达成组织机构的目标。
奥地利经济学者J.A.Schumpeter(熊彼特)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创新概念,并总结了创新理论,按照他的观点,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即(1)(2)项是产品创新,(3)(4)项属于营销模式的创新,(5)项是组织架构或者管理方式的创新。中国有学者指出“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应该是属于创新。Peter F•Drucker(彼得•德鲁克)在其《动荡年代的管理》一书中认为,创新就是有系统的去抛弃昨天,有系统的寻求创新机会。并在《创业精神与创新》中阐述了从七个方面寻求创新。但是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在充分认识创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寻找既为企业所需要又能被企业所利用的有效的创新,以便于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达成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寻求创新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诉求的契合性、速度、可持续性以及转化应用性。
一、契合性是创新的出发点
衡量是否契合,其标准就是能不能满足相关方的诉求。从企业外部的角度看,就是解决企业本身与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冲突问题。企业既是提品和服务的实体,又是多方利益角逐的平台。股东要求企业尽可能快速、大量的为他们赚取利润;顾客要求企业能够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满足自己期望的产品和服务;公益组织要求企业必须注重社会责任,保护环境;政府和其他团体也会有不同的诉求。这些诉求既可能具有内在一致性,又可能具有相互矛盾性,管理者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应用新的管理方法的时候都需要权衡、调和各方矛盾,确保创新外在方向的正确性。从企业内部的角度看,需要解决的是开发新产品或者应用新的管理方式等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假如企业从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中得知需要开发新产品等,以现在或者可预期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否单独、联合开发该产品;新的设备能否保证顺利投入生产等同样需要管理者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之间做好调和工作。契合性既要处理好外部利益关系,又要处理好内部协作问题,建设好管理信息系统,实时了解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动态和外部情报,对提高管理者决策的科学化和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速度是创新的灵魂
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相关方的诉求,但是竞争性社会,会有“谁来主导主要满足哪部分相关方的诉求”的问题,生产和提供同质产品和服务的不同厂商,都希望自己单独能够为大众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以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是对手、敌手或者与对手、敌手一起。所以我们是“闭门造车”还是“开放性的创造”都需要考虑已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敌手的威胁,“又好又快”完成任务,抢占先机在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甚至事关生死,假如阿道夫.希特勒的团队率先制造出原子弹,世界的面貌将是另一番景象。速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的主攻方向和层次:提供相似或者同种属性产品的不同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研究的主攻方向和层次,通过对创新机会的识别、评价保证创新内在方向的正确性。由于一些原因,我国没有全面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会,造成在高科技领域与西方国家存在甚至是代差,一些领域的主攻方向还停留在西方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但是我国在进行了30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以信息产业、环境保护等新产业为基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已与发达国家取得一致,只要加大投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就有可能在科技领域取得超越。二是研究的效率:主要是时间的充分节约,主攻方向相同并且同一个起点的不同研究者,谁先研究出成果谁将占领优势,当然时间的节约与资金的投入量与利用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等是分不开的,充分的物质和智力保障是速度得以体现的基础。
三、可持续性是创新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持续不断的进行创新,精益求精,最完美的提供大众需要的服务。市场经济的竞争背景下,熊彼特认为一个技术创新会使前一个创新变得不合时宜,这迫使厂商不断的进行研发。但是事实是:绝大多数企业会在取得超越竞争对手一点点的情况下,利用握有的专利权等忙于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而不是继续完善自身以求持续性的领先对手、敌手。这像是一种“懈怠”。为了企业的长盛不衰和社会的进步,持续不断的创新很有必要。一是要坚持关键环节或者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持续不断的创新打下基础。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自身的创新关键点,企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处行业的特定情境抓住这些关键点并保持自主性。成衣品牌企业,可以引进、购买生产成衣的缝纫设备,但是要在成衣行业中树立声望,先进的设备固然重要,但是具有一定风格的设计才是这个行业的关键点,企业必须树立自己的设计理念。同理,生产缝纫设备的厂商应该把重点放在设备的不断改进,而不是成衣设计制造方面。二是要建立持续创新的机制。通过设置现实性和挑战性并存的近期目标激励本身的创新;制定企业本身的终极目标,增强使命感,管理者要注重和对手、敌手的对比但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战胜对手是手段,不间断的追求实现终极目标是目的。三是加强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系,获取新知识、新思想,为持续创新增加可能性。持续创新对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非常重要,因此从国家层面上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挖掘与发挥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的作用,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持续性的竞争,使握有专利权的企业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威胁;营造敢于尝试和正视失败的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社会氛围,消除创新者的心理负担。
四、转化应用是创新的内在要求
任何创新,方法也罢,技术也好,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指导实践,那么创新成果将无法得到社会的检验,也始终不能形成竞争力。把科学发现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从两个方面来观察转化应用性:一是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现有或者预期内能被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能不能支持创新成果的应用,并在应用时尽量减少摩擦与阻力,这就是企业内部契合性的要求,因此需要实时、全面掌握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二是扩散性。创新成果具有可操作性,被成功的应用了,管理者要总结经验和教训,把具有普遍适用性又有助于达成组织机构目标的有益经验传播、应用。企业层面上,管理者可以结合实际状况把新产品、管理方法跨国家的复制,在外国设立制造同一产品工厂,应用符合当地特色的管理理念等,通过这种扩散增加利润额。先进的创新成果在国家内同一企业间或者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地域的传播扩散都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国与国之间则有助于传播创新成果的先进国家获取利润和新要素,引进创新成果的国家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培训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这种扩散;国家同样需要支持教育培训、打破区域保护、降低流通成本、消除流通障碍促进这种扩散。更进一步,国家可以提供在区域间、国际间各种要素(人才、知识、原材料等)流通的便利性。比如兴办教育、建设互联网、增加电视广播中的知识性内容等,拓宽新知识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增加受众面;创建学习型社会,鼓励终身学习的精神等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契合性、速度、可持续性、转化应用四者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契合性提供了研究开发的基本要求,保证了创新外在方向的正确性;孙子兵法云:“兵贵胜,不贵久。”速度是在总体契合的基础上快速有效的进行创新和付诸实际应用;可持续性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企业决策者在不排斥机会主义的情况下,必须考虑企业能够持续、长久拥有竞争优势;转化应用是创新成果得以完成企业目标的根本性要求,它既讲求可操作性和扩散,又要为了企业的有利竞争形势而讲求速度;所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对它们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偏废。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时椿.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管理世界,2011,(7).
[4][美]约瑟夫•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美]彼得•F•德鲁克.屠端华等译.动荡年代的管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6][美]彼得•F•德鲁克.柯政译.创业精神与创新[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7][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三世.段盛华等译.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