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实验走进数学学习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实验走进数学学习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可见,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化的一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后者。让实验走进数学学习活动

一、实验发现数学公式

数学课上,向学生展示几种装饰物结晶体、观察这些多面体的形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请学生在硬纸片上画出下列平面图形,并用剪刀裁下这些图形,折一折,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面相等,棱长相等)

学生折成以下五个图形都是正多面体。分别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数一数这五个图形的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并将V+F与同一图形的E进行比较,填入下表,

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很快就发现公式:V+F-E=2.

感悟: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发展了空间观点,发现了欧拉公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是归纳的起点

有些题目仅通过实验一、二步,不能发现规律或只能发现错误的规律,必须进行三、四步实验或更多步实验,然后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才能找到真正的规律。实验是归纳的起点。

如: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从中间剪断,绳子变成3段;将一根绳子对折2次,从中间剪断,绳子变成5段;依次类推,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从中间剪断,绳子变成多少段?

一位同学通过实验第一、二步后,认为最后的答案是2n+1(n为正整数)。老师问:对于此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吗?大家议论开了,有的认为正确,有的认为错误。我把预先裁好的纸带和剪刀分发到各小组,请同学们进行第三、四、五步实验来检验规律2n+1的正确性。五步实验得到段数分别如下:

3 , 5 , 9, 17, 33

启发从以上一列数,发现了什么规律。每位同学开动脑筋,试验,纠错,归纳得出第n次的结果为 2n +1.

感悟: 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从中间剪断绳子变成多少段?回答此问题,要实验太多的次数是不现实的,如何从有限次的实验中寻找规律呢?但有些规律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观察、猜想、验证,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

三、用实验来证明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勾股定理这一课的教学,先从毕达哥拉斯的传说故事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借助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接下来,探究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呢?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格图,并计算,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下面用拼图实验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课前各学习小组准备4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硬纸板放成如图形状。首先,把边长为a,b的两个正方形连在一起,它的面积是a2 + b2 ,另一方面,这个图形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

接下来在小组内实验,把左下方的直角三角形旋转到左上方,把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旋转到右上方变成最后的图形。从图中容易理解新正方形的边长是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 , 中间正方形的边长是(b-a)。此时根据面积关系式c2-(b- a)2 =4× ab ,化简得到:a2+b2=c2 。

感悟:通过实验,学生探索勾股定理的发现、证明,再现了数学家们探索定理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感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

四、用实验来训练思维

变式实验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解题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变式实验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宽广。上海市青浦县“顾泠沅小组”进行的实践经验甚至认为“变式实验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题基:如图1,ABC中,AB=AC,∠BAC=90°,BE平分∠ABC交AC于E,BDCD于D,求证:BE=2CD。

图1

变式1:如图2,等腰RtABC,BE是∠ABC的平分线,过E作EDBC于D点,求证:EDC的周长等于BC的长。

变式2:如图3,连接AD,求证:∠ADB=45°;

变式3:如图4,若点P为ABC外一点,且∠APC=135°,判断BP、PC的位置关系; PB、PC、PA之间的数量关系。

变式4:如图5,ABC中,AB=AC,∠BAC=90°,BE平分∠ABC交AC于E,BDCD于D,DMAB交BA的延长线于M.连接AD ,求的值。

变式5:如图6,延长BA、CD交于F点,求证:AF+CE=AB;

变式6:如图7,过A作ATBD于T点,写出AT、TE、BE之间的数量关系;(key:AT+TE= )。(附加:AT+TE=CD)

感悟:通过对图形作一系列的变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共性,感受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用实验来探索最值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上探究:如图,要在燃气管道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 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你可以在直线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道探究题,我没有匆忙讲如何作图,而是作了如下探索:

1.转化建模

燃气管道转化成一条直线,A,B两镇可视作两点。

2. 实验探究

A,B两镇位于燃气管道的同侧

在点A,B两处分别插一根大头针将皮尺的始端的零刻度线固定在点A.

再取一根大头针C,用针轻轻拉紧皮尺,并在直线上由左而右缓慢移动,且始终保持皮尺过点B.

多次读出皮尺在点B处的刻度值,并做好记录。

比较其刻度值,找出CA+CB最小值,标出此时大头针C在直线上的位置点C.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实验验证

在直线l上C点处放置一块矩形平面镜(镜面向上),让小激光手电筒的光线从点B射向点C(BC为入射光线),观察反射光线是否经过点A。

4.探索作图

由光的反射定律易推出,直线l可以作为对称轴, B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一定在AC 的延长线上。由以上分析可知:先作出B点关于l的对称点B’,再连接AB’交直线l于C, C点即为所建泵站位置。

5.理论论证

只要在直线上取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用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证明AC+BC最短。

感悟:让学生感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数学化,同学们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交流,实现对数学经典题的再发现和再认识,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数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等过程的实验探索,可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有助于形成证明的基础平台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这种实验式活动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证明,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补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九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