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公共课消极现象分析及改革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公共课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高校公共课教育却遇到了诸多难题。本文针对高等学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消极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对其形成的原因分别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做出了相应分析,并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为有效改变这些消极的现象,从而提高公共课教学质量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公共课;消极;教学效果;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60-03
公共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全校学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集中学习而开设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关键,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目前,我国所有普通高校都开设有多种不同门类的公共课程。公共课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专业课的有益补充,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公共课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高校公共课的科目比重、提高公共课的质量是必由之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课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公共课正面临集体的“尴尬”和“冷场”的局面。公共课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众多消极现状,学生甚至形成了纷杂的抵触心态,公共课成为学生心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校培养目标难以实现的尴尬局面。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无视现在公共课存在的诸多弊端,最终伤害的是大学教育本身。因此,对于公共课教学的反思势在必行。
一、高校公共课消极现状分析
1.教师的因素。对于公共课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背景下,使得公共课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在传统的公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教与学”的二元结构。虽然我们始终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却不容忽视。我们能看到的是:踏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的平静的老师和无奈的学生,以及踏着下课铃声离开教室的平淡的老师和迫不及待的学生。其间不乏一些老师为了赶课时进度在课堂上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或因为许多学校公共课是大班集体授课的状态,教室里挤满了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和学生之间有太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更有甚者,经过一个学期的公共课程的学习,师生仍然形同陌路。②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任何技术的实现都要由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师如果不梳理观念,与时俱进,那么落后的教学观念可能成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障碍。在有些教师看来,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就是贯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是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不然。如果仅仅将电子屏幕代替黑板,用大量文字充斥自己的课件,那么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就停留在概念上,学生无法进行深度的学习体验。③考查方式的单一化。目前,公共课程的考察方式大多停留在考试和写课程论文两种形式上,间接造成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不去上课也可以通过抄同学笔记和上网下载资料的方式获得高分,从而忽视了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2.学生的因素。当然,不可否认学生在公共课堂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功利性思想导致学生对公共课认识上的误区。有部分学生认为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对于将来的工作用途不大,学习公共课就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许多学生在上公共课前,先打探“情报”,例如哪个老师评分松,那个老师好说话等;选择课程时往往首要考虑的不是专业和兴趣,也不是老师的学术水平,而是只求取得高分数,拿到高学分。如此一来,很多大学生带有功利性地选了一些课程,却因为“不感兴趣”或不适应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而敷衍了事,更有甚者频频逃课。②一部分学生关心的是考试能否通过,补考的通过率的高低。于是就出现了只要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的现象。有的学生则是以争学分为目的,拼命地选修、拼命地背、拼命地考试,“拼命三郎”式学习,简直成了一台考试机器。这种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或仅是拿学分的现象,完全违背了学校设置课程的初衷,培养人才的目标也自然难以实现。③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正确认识,愿意多学一些知识,不旷课,课堂内外所有的一切都由教师来决定,完全按教师的要求做。被动、机械、盲从为其主要特点,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言,上课是“带着耳朵听”,却没有“带着脑子想”。这种学生虽服从教师的要求,能大致完成学习任务,但太缺乏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气氛沉闷,整个过程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④学生对于当前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不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类的学习方式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许多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尤其不会和老师同学之间协作、交流共享,阻碍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高校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针对高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已意识到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去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该从何处入手?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为了能更好地做到对症下药,对在校大学生公共课学习状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制定出新的具有实效性的改革模式方案。
1.加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起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网络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也继承了某些教育媒介的特点;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可以视为教学的工具或媒体。②网络教学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③网络教学还意味着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正如传统的教学中教室是必要的环境一样。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是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严格区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绝对限制。
2.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依此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构建新教学模式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尽量把课讲得更精彩,更吸引学生,然后提出学的要求让学生跟自己走。这里学习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也直接导致了学习效果难以提高。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忆概念、原理和事实,并会模仿解题。而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合作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这种学习排斥了以往接受死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自己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个性、情感、思想、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与时俱进的公共课教学内容。许多高校公共课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人类思想观念与学术动态的变化,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突破原来的条条框框,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意识的束缚,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上既不能局限于原来的传统内容,又不能简单地搞几个新模块堆积在旧知识上的教学方式。而应是本着融通共性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原则,把共性的、新颖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各学科公共课程的不同特点编写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
4.加强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建立新的公共课考核标准。当今的高等教育除了加强基础理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外,还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及创新意识培养,以加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专业课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外,公共课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们必须改变公共课的传统考核方式,对文科方面的公共课应该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或者简单的学术问题为考核标准;理工科在公共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开设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实验,最重要的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动手参与性强的小项目,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此作为考核标准,取代传统的考试模式,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以形成。
针对公共课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无疑将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获取学历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将逐步弱化,代之以实践为中心,不断更新知识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公共课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冬环,吴水田,陈平平.高校公共选修课课堂管理争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2):317-319.
[2]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5):18-21.
[3]贾春明.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7):135-136.
[4]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53-63.
[5]耿彩芳,朱宜宾.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30-131.
[6]毛齐明,杨青松.基于网络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1)81-87.
[7]McLoughlin,C.& Hollingworth,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Creating Effecive Online Supper for the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C]//Barker,P.&Rebel,S.Sky(Eds).Proceedings of the Wor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Denver:AACE,2002:1267-1272.
[8]林君芬.网络课堂环境下的差异教学模式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0,(5):91-97.
[9]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付苓.对公共课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3):43-44.
作者简介:尤建村(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