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依旧枯燥沉闷,改革滞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依然较低,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改革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相比之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则要滞后得多。传统文言文教学形成一个特定的模式: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们忙于记词义、记译文。教学目的是应对考试,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字词句意义的读解为终极目标。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体系。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使得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沉闷。它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气与活力。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学得有趣味、有收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显得极为必要。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教学效益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学生方面

目前高中生文言文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积累不够(很多同学疏于积累,懒于积累)。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文言文学习意义不够明确,“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疑问普遍存在于他们的思想之中。有部分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浮躁,学习中出现困难就不愿继续努力。他们普遍觉得文言文语法枯燥乏味,把学文言文说成是“学二外”,视为畏途。再加上时下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盛行,助长了莘莘学子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这些都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二)教材方面

现行教材文言文选文欠妥,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7%的同学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根本没有阅读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古白话小说,其次是古诗词,再次是史传文学,而对先秦散文、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则不大感兴趣。

(三)教师方面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到底是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还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教学是“文教”还是“言教”?对此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得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模糊不清。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强调记忆、背诵,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教学过程模式化。不少老师喜欢从头到尾地串讲课文,结果导致学生听课疲劳,陷于被动,逐渐失去兴趣。再加上文言文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这就造成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讲解以及文言知识上面,无视学生的生命主体性,课堂不见启迪智慧的思想,感人肺腑的情感,留下的只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号。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无尽尴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扭转局面,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和兴趣,还文言文教学以应有的地位。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多管齐下,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价值。众所周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学习文言文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好文言文,不仅有着传统价值、现实意义,还可学以致用。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在“言教”与“文教”的两难境地中。好在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笔者以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妥善处理“文”“言”关系,要做到“文”“言”并重,既要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要重视理解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力戒见“言”不见“文”或见“文”不见“言”的做法。

再次,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诵读感知文言美,增强情感体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今天,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地走出困境,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从过去重视讲翻译、谈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来。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如:范读、齐读、个读、分段读、播放唱片录音后要求学生仿读等。老师首先要进行准确的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然后再训练学生读准语音,读准句读,字正腔圆,掌握文言文音调、语气、停顿、重音即抑扬顿挫的诵读技巧。当学生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时,已经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而且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叶圣陶先生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吟诵、美读的妙处就在于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以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出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

(二)活动激活思维,还学生主角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参与掌握知识,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让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在课内外结合的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让学生讲,可以让学生辩论。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获得成功的快乐。

我在教《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考虑到课文较为浅易,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读懂,所以就先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然后再抽一些段落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先指名一个同学翻译,然后让同学讨论、评点,老师最后订正。

而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对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如果故事情节比较强,对话又富个性特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寓教于乐。表演集声、色、行、情于一体,具有立体感,形象具体,易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他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像《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执教。

总之,教师可以灵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让学生在各种有兴趣的活动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写作促进阅读,深化阅读感悟

著名作家余华说:“阅读是通过作品唤起你的想象力、感受和情感,在别人的作品里读到你自己。”①文言文阅读同样可以鼓励学生融入文本,在历史中融入现实,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这是一种既能保持学生旺盛的情感源泉又能强化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认识的颇具实效的方式。

1、改写。作品改写,源于原作又超脱于原作,建立在学生对原作有真切、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又须凭借卓越的联想力、想象力,并能在其中张扬个性,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深刻忧思。它更能够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笔者曾让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相当重要。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抓住作品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深入阐释,抒发己见,是阅读深化的体现。比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评论本文的劝谏艺术,写成读后感。学习了王勃《滕王阁序》之后,抓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让学生写作《与王勃对话》,畅谈人生理想。学完《劝学》,许多同学选择从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其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朵美丽的奇葩―――品〈劝学〉语言的妙处》的读后感,专门就文章中的比喻手法的好处抒发自己的看法。诸如此类,读而有感,个性鲜明,颇具特色。当然,读后感不一定要写成意思完整的文章,可以写片断感想,包括由文章内容产生的感想、由写作技巧产生的感想和由作者或背景产生的感想等。不必求全求多,哪怕只对某一部分有认识,也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只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相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用心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注释:

[1]张启燕《文言文教学以“言”为本》/《语文教学通讯》2007,(1).

参考文献

[1]汪忠信.21世纪的中学生还要学习文言文吗,中学语文.2002,(6).

[2]颜家明.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通讯,2002,(5).

[3]张必馄.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中学语文教学.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