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鼻源性头痛鼻内镜手术治疗28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鼻源性头痛鼻内镜手术治疗28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观察与分析;方法:鼻内镜下鼻窦功能性手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及鼻腔结构异常手术;结果:28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6例;结论:鼻内镜治疗鼻源性头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鼻源性头痛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2-01

鼻源性头痛是耳鼻喉科门诊常见病,也是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鼻源性头痛患者病史长短不一,症状时轻时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并反复不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2006年至今我科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8例患者以头痛症状为主诉,疼痛部位多在眶周、顶枕部、颞部、前额、鼻根部,呈钝痛,有明显的时间性和疼痛部位固定的临床特点,多伴有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症状,部分病人伴有眼球发胀、视物易感疲劳等眼部症状,鼻腔粘膜收缩和麻醉后,头痛症状缓解或明显消失。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5―66岁,病程一年至三年不等,双侧患者16例。单侧患者12例。鼻内镜检查及CT检查:鼻窦炎10例,鼻中隔偏曲包括嵴突、棘状突6例,中鼻甲异常者9例,其中,中鼻甲反张4例,中鼻甲息肉3例,泡状中鼻甲2例,钩突肥大患者3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术中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和局部侵润麻醉,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分别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矫正术或者将明显有压迫症状嵴突、棘状突凿除,解除与鼻腔外壁接触点,必要时,下鼻甲骨折外移和下鼻甲部分切除。中鼻甲气化、骨质增生、息肉样变、反向弯曲行中鼻甲成形术。钩突肥大、息肉样变切除钩突。筛泡肥大行筛泡切除。鼻丘过度气化则开放鼻丘气房。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止血剂和抗生素,随访3―12个月,内镜下及时分离黏连,清除增生肉芽及囊泡。

1.3 疗效标准:术后随访1―2年。治愈:症状消失,2年无复发,鼻腔形态结构正常,通气引流良好。好转:症状消失半年以上,鼻腔形态结构基本正常,通气引流良好,感冒后症状复发,但较前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鼻腔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约40min,术中出血平均约15ml,术后随访1―2年评定疗效。28例患者头痛治愈20例,治愈率75%,好转6例,好转率21.4%,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92.8%。

3 讨论:

鼻源性头痛主要源于鼻腔的解剖异常,即鼻中隔偏曲或其临近结构中鼻甲、钩突、筛泡的异常,鼻腔的解剖异常临床上以鼻中隔偏曲最常见,其次是鼻道窦口复合体的解剖变异【1】。因此保守治疗不能彻底消除病因而容易复发,传统的治疗方法侧重于局部病变切除,由于相邻病变未能去除,复发率高,随着对鼻腔解剖结构特别是鼻道窦口复合体的认识和理解,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成为重要手段,鼻内镜手术目的是解决鼻腔病变的结构变异,同事最大限度的保留鼻腔及鼻窦的生理功能。通过鼻内镜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以及对中鼻甲、中鼻道的矫治,恢复和保留了鼻中隔、中鼻甲的正常形态结构,恢复鼻腔通畅。解除了鼻源性头痛的病因,提高了治疗效果,术后定期复查,清除术腔内的、肉芽、水肿组织及分泌物,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鼻源性头痛是鼻腔、鼻窦局部病变引起的头痛,很容易被忽视,甚至部分患者无明显鼻部症状,以致于长期被误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神经官能症等【2】,在鼻源性头痛诊断中,鼻内镜体现出诊疗的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以往临床上前鼻镜检查不易发现的一些体征,如:鼻中隔高位偏曲、钩突肥大及前移、钩突息肉样变、筛泡肥大、中鼻甲肥大、中鼻甲反向等,从而提高了本病符合率,鼻内镜下手术具有视野大,图案清晰,病变清楚准确,能彻底清除病灶,无误伤周围组织,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临床头痛患者没有明确内科病因,可考虑行鼻部检查,包括鼻内窥镜、鼻窦CT等,有鼻部异常者,可给予麻黄素、地卡因棉片收缩粘膜、表面麻醉进行判断,对于有效患者,可定位鼻源性头痛,并进行鼻内镜手术。

参考文献:

[1] 林家峰、王延生、朱春生等,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引起头痛的诊治探讨。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5.11.2 112-114

[2] 李俊玉、孟新宇、毕京玉等,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 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