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一个城市标志性的水文景观,滨水区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但滨水区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也遇到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联系我国实际,针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从开发主体、融资渠道、功能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现有的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滨水区;水文景观;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66-03

作者简介:刘玉芝(1982-),女,山东临沂人,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研究”,项目编号:10CJGJ38。

一、前言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海滨等。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则可以分为开发、保护、再开发三种类型。城市中的滨水区往往因为其在城市中具有开阔的水面而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区域,规划师们往往将这一地段称之为蓝道(blueways)。它们与绿化带构成的绿带(greenways)一起,构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是许多城市的点睛之作。同时城市的滨水区也是历史人文资源最为丰厚的地方,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旅游资源中的“黄金宝地”。滨水区域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对于维持城市的生态环境,拓展城市的空间范围,扩大城市地质面貌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滨水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在迅速发展,我国滨河区为代表的城市水文景观开发也呈方兴未艾之势。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抓住国家重视建设城市防洪堤、治理大江大河堤坝这一历史机遇,一些地方政府掀起开发滨水地区的热潮,而发展滨水区的关键在于开发与保护这两个环节。滨水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巨大的旅游价值,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等原因,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无法有效发挥其景观和生态价值,极大了限制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讨论滨水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的旅游发展程度,有些城市滨水旅游的发展与整个城市旅游的发展水平相关(如上海),有些则不相关(如北京),因此要具体分析滨水旅游资源在整个城市总体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条件发展滨水旅游。

二、我国城市滨水区旅游资源现有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开发滨水旅游资源已取得一定的成功,上海的城市滨水旅游已发展到一定规模,还有更多的城市正在开发或筹办过程中,如深圳、聊城、临沂等地。与国外的开发不一样,我国滨水区开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同时为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一般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国有性以及资源的非流通性,在法律上,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是不可转让的,这就决定了我国滨水旅游“政府主导,间接融资”为主的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国滨水旅开发有以下三种情形:

1政府主导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平台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对滨水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这是我国滨水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2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滚动开发滨水旅游资源。这种形式以太湖地区无锡滨水旅游最为典型。

3经营权出让模式。这方面的代表是湖南凤凰古镇,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滨水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投资商(开发商)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在我国较少,如深圳市的人造景点比较典型。

我国滨水旅游的这几种开发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滨水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滨水旅游开发模式中融资渠道将会大大拓宽,通过融资模式的多样化会更好地促进我国滨水旅游的发展。

三、构建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和保护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重要。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沿)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如我国有水有湖的城市——杭州、无锡、苏州等;有海的城市——青岛、珠海、三亚等都成了居民最向往的旅游和生活的城市之一。但城市滨水区也是城市生态敏感区,因而滨水区环境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现代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河(湖)湿地类,“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关系就非常密切,而这两门学问正是现代景观学中的核心内容。汤晓敏、王云提出了以下几条开发原则:即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自然生态原则和文脉延续原则。这些原则基本符合我国滨水旅游开发现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景观设计的整体连续性,提供观赏风景的位置。在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运用动静结合的原则设置观景点。既要有桥、凉亭、亲水步道等静态的观景点,又要为游客在船、车、行走中观赏滨水区的景观提供方便。同时坚持立体化、多方位设置观景点,形成人景一体的滨水景观,展现滨水区景观的不同特色。

2独创性的概念、鲜明的标示凸显滨水旅游区独特地位。体现现代性、文化性、群众性的要求,具有鲜明滨水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和城市景观核心,特别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景观,是城市滨水旅游区主要特色,也是发展滨水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生态保护原则须遵循“生态景观学”的概念。“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如图1:

图1 景观模式

斑块是指存在的有一定面积的自然区域,以维系一定的动、植物群体及涵养水源。廊道是指联系孤立的景观元素——斑块之间的线性结构体。基质是指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本区域所固有的物质属性。

4功能的多样性和场所的公共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做到点线面结合。线:连续不断的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古树;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要使这些地区真正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

刘玉芝: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探析

刘玉芝: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探析

5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水的质量。水的质量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所以在滨水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水的质量,否则受到污染的水不会受到人们欢迎,也无法让人产生亲水性。所以要把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和道路网六个子项联系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目标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6城市河湖滨水地区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因为各种原因形成了滨水地区比较复杂的土地使用情况,有的滨水地区因为缺乏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虽然被定位于城市的休闲娱乐区,但无法发挥其功能。对此应发挥政府规划协调的作用,对滨水地区的土地使用状况进行再规划再改造。主要就是改滨水地区的不合理、违规用地为景观滨水区所需要的公共绿地和服务性设施用地,提高整个滨水景区的环境质量,杜绝对滨水区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滨水区建设中增加集休闲、游憩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用地,增加客流,增添滨水景区的活力。

7突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在进行滨水区现代式景观设计时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应把滨水旅游区设计成一个适合当地居民和游客居住游玩休憩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景观,体现以人为本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四、小结

当然我国在开发与保护城市的滨水旅游资源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国外发展较早的滨水旅游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发展滨水旅游资源还遇到诸如产权、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相信我国的滨水旅游业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Bruttomesso R et al WaterfrontsA New Frontier for Cities on Water [M]Venice: International CenterCities on Water 1993

[2]于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8(2):43-44

[3]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99

[4]曹向荣,桂涛江苏历史古城护城河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28

[5]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3-184

[6]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