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香浸润,以文化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香浸润,以文化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初中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增加阅历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而对于阅读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课外阅读 有效性

初中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增加阅历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方法,课外阅读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型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健康的阅读内容必将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具体情况,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我对班内45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但结果并不乐观。尤其是作为农村山区学生,成长环境较城区学生有着客观劣势,课外阅读在相当多的学生中遭到冷落。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一、农村初中生阅读现状及问题

1.没有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还没有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做到每周阅读一本书的同学没有,能每月读一本书的同学也只占11.1%,而每年只阅读一本书和几乎不读课外书的占了66.7%。

2.阅读范围狭窄、品位下滑。漫画、科幻、武侠等作品在有阅读习惯的学生中占有大量市场,其中的知识含量可想而知,学生也往往以新鲜、猎奇的心态展开阅读,收获并不大。

3.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39%的同学认为阅读课外书能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而消磨时间和觉得比教科书有意思的同学大有人在,更谈不上对自己人文情怀的培养。

二、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情况,我们不难得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

1.学生不爱读。在大量可视媒体的冲击下,学生把课外阅读丢在一边,迷恋于网络游戏和电视剧等可视媒体,不但没有收获,反而影响学习,导致精神发展营养不良。

2.学生不会读。很多学生一开始也喜欢读课外书,但没有良好的引导,面对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不知道读什么书好,课外阅读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推荐的名著因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还看不懂,进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离课外阅读越来越远。

3.缺少良好的家庭熏陶。农村家庭大都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作为家长很少读书,因此对子女阅读不重视,不懂得语文素养的积累“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再者目前书比较贵,农村家长不舍得投入,认为只要学好学校教科书,做完作业就可以。甚至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反对态度下,学生也无法开展课外阅读。

三、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对于阅读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学生来说,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我建议可按以下思路开展。

1.与榜样对话,激发阅读兴趣

具备了兴趣,阅读才能持之以恒。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激发兴趣可以从学生的榜样人物着手。如学生熟悉崇拜的新概念一等奖获奖者郭敬明、90后代表作家张牧笛等,着重向学生讲述他们学生时代大量阅读的事例和成长经历,让学生知道只要大量阅读,积累丰富的语句,同样也可能成功。而这些作家与现在的学生并无多大差异,让学生与自己的榜样对话,在他们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80、90后作家的经历后,对阅读的兴趣自然会增强。

2.与文本对话,丰富阅读体验

课外阅读存在着不可知性,我们无法知晓学生究竟有没有阅读,效果如何。因此,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纸质文本来呈现。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摘记是比较有效的措施。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对阅读心理的四个层次,分步骤指导学生。

首先是感知阶段。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本,在阅读过程中碰到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就摘抄下来,规定每周必须达到的摘抄字数。教师每周进行检查,包括字数和内容的价值。这是起始阶段,目的在于在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摘记习惯。

第二是理解阶段。当学生养成摘记习惯后,要求学生对所摘语句进行点评。“为什么要摘这句话(或这段描写)?这句话(或这段描写)你觉得好在哪里?”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纵深思考,而不仅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低级层次上。当学生基本能对所摘语段进行个性化理解时,不但可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还能对语句的修辞等有一定的体会。

第三是表达阶段。根据阅读心理理论,当学生对文本形成新的理解后,会产生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所以可安排学生在课前3分钟朗读自己的摘记和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阅读理解的成果,和同学一起分享属于他的阅读体验。

第四是鉴赏阶段。当学生能够对语段进行个性理解后,引导学生以文章的形式(字数不限)对所读文本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修辞方法、风格特点进行赏析,把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个性想法整理成文,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

四、与教师对话,确立阅读引导

研究表明,不少学生之所以不能有效阅读或阅读效率不高,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阅读时缺乏内在的阅读目标,或者是阅读材料超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与学生构成垂直性的对话互动。

首先,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阅读资料上,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作用,组织学生借阅,推荐文学、历史、科普、百科、外语等领域的优秀书籍,鼓励条件允许的学生自行购买,利用班费购买的书籍则可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更多的阅读文本,同时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习惯。阅读时间上,可安排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在日常学业之外获得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

其次,分层次、分阶段推进课外阅读。给学生制定一份初中两年内必读书目,确立适量书籍,包括语文课本要求阅读的文学名著。按照年段不同,引导七年级学生阅读沈石溪、曹文轩、亲情故事、语文报作文集、《读者》、历史类等读物,为学生打好坚实的阅读基础。到七年级下至八年级,逐渐引导学生阅读新概念获奖作文、适合学生阅读的青春文学、科普作品等,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再次,因时制宜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以课文为例,拓展到整本书。入选的课文不少为节选,在讲授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及时进行推荐,如在讲授完《伟大的悲剧》后,可向学生推荐原著《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以作家为例,拓展到他的其他作品。比如讲授完朱自清《春》后,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讲授完老舍《济南的冬天》后,推荐学生阅读老舍《骆驼祥子》等作品。

最后,组织专题性阅读活动。开设专题性的阅读指导课和阅读主题班会(或沙龙),或通过亲身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或让学生推荐自己在近阶段阅读到的好书,交流阅读体会。学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同时,也为团体的阅读氛围作出了贡献,扩大了优秀读物的受众范围,在思维的碰撞中散发阅读带来的迷人光芒。

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都必须在中学阶段养成,今后才可能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人的精神成长最为敏感活跃的时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将会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事业。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教育文集:写作是件极平常的事》;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师成为研究者》;郑慧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4)《语文杂记》;吕叔湘;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