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牡丹皮有效成分结构解析及药理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的干燥根皮,为临床上常用的传统中药。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具有镇痉、止痛、凉血散淤之功效。本文利用硅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手段对牡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牡丹皮70% 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丹皮酚、富马酸单乙酯、没食子酸、富马酸和β-胡萝卜苷。
【关键词】牡丹皮 提取分离 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88-03
一、绪论
牡丹皮系毛莨科芍药属植物牡丹(Paenoin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1]。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丹皮炮制最早见于我国梁代陶宏景所撰《集注》中,认为:“皆槌破,去心。”《雷公炮灸论》、《本草纲目》等中记载“丹皮木心不入药,需去之。”近年来,随着对牡丹皮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表明它还有抗炎、保肝等作用。目前,牡丹皮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日益重视和广泛开发,现就牡丹皮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1.化学成分
从牡丹皮中分离到的成分较多, 但主要成分为酚及酚苷类、单萜及其苷类, 其他还有三萜、甾醇及其苷类、黄酮、有机酸、香豆素等[2]。
1.2.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牡丹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煎剂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丹皮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 000 ,1∶5 000和1∶5 000,牡丹皮浸剂在试管内对铁锈色小芽孢等10种皮肤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鸡胚实验证明牡丹皮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3]。
抗心肌缺血作用 牡丹皮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减轻损伤程度作用,并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流量,可以认为牡丹皮有调节血行,疏通血脉之作用,因而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8]。
抗炎作用 丹皮水煎剂能抑制炎症组织的通透性和抑制PGE的生物合成,从而对多种急性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它不抑制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不影响补体旁路途径的溶血活性,故它在发挥抗炎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正常体液免疫功能[9]。丹皮对由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与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片水肿(均为急性特异性的炎症)和福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作用与牡丹皮中的活性成分丹皮总苷有关[10]。
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 马玉玲等采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观察了牡丹皮提取液对培养心肌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皮提取液对动作电位幅度(AP) ,时程(DT)及0相最大上升速度(Vmax)均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其作用于Na 通道的结果。此外牡丹皮给药前后细胞收缩力减弱,从而使细胞能量消耗减轻,心肌耗氧量降低[15]。
调节免疫细胞作用 丹皮总苷(TGM) 对由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以及由脂多糖(LPS)诱导B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具有浓度依赖性双向免疫调节作用。TGM还具有机能依赖性调节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功能[16]。
其他 牡丹皮还有镇痛、镇静、解痉、退热等中枢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利尿作用;抗早孕作用;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1.3.临床应用
治疗皮肤病 肌注丹皮酚注射液治疗湿疹样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皮肤淀粉样病变,神经性皮炎,人工荨麻疹共68例,总有效率为89.7% ,用5%丹皮酚霜外搽治疗湿疹、瘙痒症及接触性皮炎102例,总有效率为84.3%[17,18]。
治疗高血压 将丹皮30~45g ,水煎至120~150ml ,1日3次分服,或初次量8~15g ,如无不良反应增至30g ,治疗高血压20余例,一般服药5d左右血压即有明显下降,症状改善,经服药前6~33d ,舒张压平均下降115~215 kPa,收缩压下降215~415kPa[19] 。
治疗过敏性鼻炎 10%牡丹皮煎剂治疗过敏性鼻炎36例,痊愈29例,显效4例,有效3例[19]。
综上所述, 牡丹皮资源丰富,药理作用广泛,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二、实验部分
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1.1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提取
中药牡丹皮3千克,用70%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两小时,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得总浸膏。将总浸膏混悬于水,依次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四个萃取部分(见图2-1)。
图2-1
2.2.2 乙酸乙酯层的分离
其分离流程如下(图2-2):
图2-2
2.2.3 从牡丹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表2-1 从牡丹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三、结果与讨论
化合物1:
3.2讨论
(1)用了硅胶和凝胶两种色谱方法,其中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大体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原理,有以下特点:(1) 对极性大的物质吸附力强,极性大的物质将被优先吸附,极性小的物质将被优先洗脱下来;(2)溶剂的极性越强,洗脱能力越强,极性越弱,洗脱能力越弱;(3)硅胶具有弱酸性,对碱性物质死吸附比较严重,不宜用于分离碱性物质。
(2)谱法也称为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而进行分离,它只取决于凝胶的孔径大小与被分离的组分线团尺寸之间的关系,与流动相的性质无关。
凝胶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平均孔径,排斥极限,分子量范围。而且其流动相必须是能够溶解式样的溶剂,同时还必须能够润湿凝胶,另外溶剂的粘度要低,否则会限制分子扩散而影响分离效果。
(3)中出现的酚羟基物质较多,由于该类物质在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其中阴离子与硅胶吸附能力较强,所以在洗脱时拖尾现象严重,所以加入适量的酸,使之以分子状态存在,对拖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成点性有很大改善。
(4)其中样品5-10-2在进行TLC分析时图谱如下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2532
[2]王祝举,唐力英,赫 炎.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21(4):155-159
[3]严永清等主编. 中药辞海(第二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282~5
[4]Galloway J H , et al . 治疗湿疹的中草药及其可能的有效成分. 国外医学中药分册,1992 ;14 (4) :45
[5]Yoshikawa M , et al . 牡丹皮中不稳定单萜的主体结构.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 ;17 (2) :48
[6]Yoshikawa M , et al . 中药牡丹皮中5 种新的抗氧化糖苷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及酚糖苷的分离.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 ;16(1) :43
[7]盛瑞才,丁安伟,向谊. 五种中药炒炭前后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 ;11 (2) :96~7
[8]马玉玲,刘建勋,孙卫, 等. 牡丹皮心对犬心肌缺血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山西医药杂志,1984 ;13 (4) :212~4
[9]巫冠中,杭秉茜,杭静霞, 等. 丹皮的抗炎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 ;21 (4) :222~5
[10]汤文路,李俊,徐叔云. 丹皮总苷抗炎作用的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9 ;34 (1) :11~3
[11]梅俏,魏伟,许建明, 等. 丹皮总苷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 ;15 (2) :176~8
[12]梅俏,魏伟,许建明, 等. 丹皮总苷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影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9 ;34 (2) :86~8
[13]高本波,徐叔云,戴俐明. 丹皮总苷和白芍总苷的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1 ;26 (3) :234
[14]刘超,陈光亮,赵帜平, 等. 丹皮多糖对正常及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 ;17 (6) :45~7
[15]马玉玲,李连达,李文彬, 等. 牡丹皮及奎尼丁对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 ;6 (5) :292~3
[16]王斌,葛志东,周爱武, 等. 丹皮总苷体外对三类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 ;15 (1) :63~5
[17]殷敬之. 丹皮酚注射液对68 例搔痒皮肤病疗效观察. 福建医药杂志,1992 :14
[18]吴思泽, 等. 丹皮酚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102 例疗效观察. 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 ;17 (5) :274
[19]李群爱. 牡丹皮的药理研究. 中草药,1988 ;19 (6) :3619 章灵华, 等. 丹皮酚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杂志,1996 ;16 (3) :187
[20]Takaaki Y, Rinko K, Takahiro N, et al . Metabolism of paeonol in rats.J. Nat.Prod. 1999 ; 62 : 1142-1144
[21]王丽薇,周长新,赵 昱,等. 北五味子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6 ; 23(5):363-365
[22]张 悦,阮汉利,张勇慧, 等. 鄂西大蓟化学成分的研究,2007 ;26(12):1425-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