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比较汉英成语的异同及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比较汉英成语的异同及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借助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协探索。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

习语,作为语言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中,是人类语言文化长河中璀灿的明珠。越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越是存在大量的习语(idioms),汉语如此,英语也不例外。本文所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和成语(idioms)等等。习语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语言,许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表达了民众普遍持有的见解和信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指南,闪耀着人类思想的火花。习语一般具有结构简练、构思新颖、言简意赅、语言幽默、音韵和谐等艺术特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英汉两种语言在发展环境中,地理位置迥异,民族习惯不同,但都存在大量习语,并且因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使英汉习语各具特色。但是习语有它自己的语言特征和语言范畴,即:在语言中可复用性、在语义上的整体性、在组成上的可切分性和在结构上的定型性,所以翻译时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同时保留这些特征。例如英语中的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汉语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习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成为现在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纵观英汉两种语言发展,虽然属于不同语系,并且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民族习惯、发展环境都有所不同,但从大量的习语对比中不难发现它的产生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习语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语言,许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表达了民众普遍持有的见解和信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生活的指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凝聚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英汉习语存在大量相似的平行结构,从而证明,言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的各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核心是一样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对事物的真善美的态度和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主张从严要求,英国人说:“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 and the best child needs teaching ”(好马要人驯,伶俐的孩子要人教。),这与汉语的“不打不成器”如出一辙。中国谚语有“光说不练空把式”,英国也有类似说法“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过空谈),“Graveyards are full of afterwisdom”(墓地里全死圣贤),讲的是“死后诸葛亮,与事无补)等。

其次,英汉习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常采用押韵、对偶、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段,达到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目的。如“红红火火”(重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仗)。英语习语如“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双声),“buy book by crook”(不择手段)(用的是韵脚) 、“far and near”(四面八方)。

然而,汉英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翻译工作中,有必要把这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产生的根源加以对比、研究,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书中说“: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在翻译这种字义时最不易应付。”因此,本文也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做下归纳。

第一,由于国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因此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在产生上出现不同方面。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很多习语来源与海有关。如“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不知所措)、“a fish out of water”(像离水之鱼)、“tto rest on one’s oar”(歇一歇) ;二中国是内陆的农业国家,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国人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和船、水有关的习语,在汉语中完全没有相对应的习语,反之,汉语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早下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火烟”,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的英语习语。

第二,风俗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如狗在汉语中地位卑微。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腿子”等等。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非常多,且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语中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像“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出头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用“dog tired”,“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咬人的狗不叫)、“Fight dog ,fight bear”(一决雌雄)等等。

第三,的差异。中国人信仰佛教已有 一千多年,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英美人多信仰上帝,所以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是上帝帮助自助者)、“诅咒某人”会说“Go to the hell”。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大量从历史典故产生的习语,它们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不能单纯从字面上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刻舟求剑、滥竽充数”和英语中的“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祸害的根源)等。

基于以上的研究,我认为真实传神地翻译出汉英习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特色不能拘泥于某位翻译理论家的主张,应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要保持原文风格,反应原作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