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考据在《〈史记〉选读》教学中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考据在《〈史记〉选读》教学中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门,编者认为:“编写中充分考虑提高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阅读经典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养成这些良好思维习惯就要做到胡适提出的“于不疑处有疑”;解决疑问,可能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证,就是考据,这光大于“乾嘉学派”的文科基本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当下的网络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了考据手段,利用“百度”“谷歌”就可以细细地考证到让自己满意的各种结论,台湾学者黄一农称之为“E-时代考据”。在教学时,我尝试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考据来学习《选读》,学生可以初掌考据的方法,也免去翻故纸堆的麻烦,获得很好的效果。下面以《高祖本纪》一文为例来说明此种方法的应用。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邦是一个布衣皇帝,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假如我们只是翻译文本,提几个简单问题,特别是文言又加上了一层隔膜,学生的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对刘邦形象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字面上。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翻译“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2.王媪、武负是何许人?

3.“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如何理解?

第一个问题。先请学生翻译:“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学生大都觉得没什么好翻译的,只能如此:“高祖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父亲叫太公,母亲叫刘媪。”我问学生:“刘邦有兄弟吗?”学生利用电脑搜索:“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刘伯、刘仲,还有个弟弟刘交。”这时有学生发现伯、仲、季是兄弟的排行,也有学生发现“媪”是“老年妇女”的意思,比如“白发谁家翁媪”。我于是趁热打铁,让他们到网上寻找关于刘邦及其父母姓名的说法。网页有汉代学者项岱的说法:“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也。”网页上有易中天的说法:“这个刘季也不是什么名字,季是什么呢?季是古人的排行。古人兄弟排行叫伯,仲,叔,季,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没听说三哥,书上没有,叫刘叔的那个没发现,他自己叫刘季,也就是说他哥儿几个叫刘大、刘二、刘三、刘四,所以刘季翻译成现代汉语,刘小,没有名字,平民。”这时学生讨论后翻译:“高祖,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叫刘小(或叫刘三),父亲叫刘老先生,母亲叫刘老太太。”

这时有学生在网页上发现汉代学者皇甫谧认为刘邦父母有姓名,很多学生对此表示反对,网页上有颜师古云:“皇甫谧等妄引谶记,好奇骋博,强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说,盖无取焉。宁有刘媪本姓实存,史迁肯不详载?即理而言,断可知矣。”同时他们认为,刘邦及其父母应该是没有名字的,刘邦全家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民百姓了,学生对刘邦这个布衣皇帝认识更具体形象了。

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注意到了“媪”的意思,开始认为武负是男性,他们是夫妻。有几个学生不赞成,因为文章后面有这样一句:“此两家常折券弃责。”“两家”不是一家,显然两人不是夫妻。学生于是在网上搜索,网页上,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光熹认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负,假借为妇。’《史记・高祖本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汉书・高帝纪上》:‘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武负’即‘武妇’。刘向《列女传》:‘魏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以上所举‘负’者,均系妇人之称。”

我说:“虽然这样我们也不能肯定地说武负就是女性,但大家倾向于认为他是男性还是女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她是女性,因为司马迁说刘邦“好酒及色”,喝醉了,不拘礼节,“醉卧”更表明他狂放不羁的“无赖”嘴脸,这样更贴近刘邦性格特点。

第三个问题。这时学生的情绪很高,议论纷纷。在网上大家找到两种翻译,一种常见,网页上: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另一种说法,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因为高祖很大方,卖给他的酒比平常的贵几倍。网页上:“如淳曰:‘雠亦售。’索隐乐彦云借‘雠’为‘售’,盖古字少,假借耳。今亦依字读。盖高祖大度,既贳饮,且雠其数倍价也。”这两种说法都能表现刘邦“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高祖每次喝酒,两家酒店卖给他酒的分量都是正常的好几倍,所以在最后更把酒账也免除了。我表示赞扬,并告诉学生学者杨树达在《汉书窥管》中也是这样认为的,显示了刘邦的与众不同、让人敬畏的一面,为以后称帝埋下伏笔。

通过三个问题探讨,刘邦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很多学生对其他一些问题也产生了兴趣,比如帝王出生情况,刘邦的“七十二黑子”,“白帝、赤帝”等。由于时间及教学目标的限制,避免课堂陷入琐碎的纠缠,不便解决的,我就将其布置为课外作业,继续利用网络来考据释疑,撰写小考据论文。

王国维说:“考据颇确,特事小耳。”但北大教授陈平原认为:“作为研究者,你可以往高处看,往大处看,也可以往细处看,往深处看。”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可以把学生看成研究者,在“宏大叙事”的教学中,我们于细节处考据可能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出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