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三W”教到“三W”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三W”教到“三W”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三W”教学,是在科学教学中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提问方式,展开科学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初步形成学生“三W”的思维习惯,指导、维持、促进孩子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围绕“什么是三W教学”“为什么要实施三W教学”“如何实施三W教学”,通过层层渗透,感知“三W”教法;生生互动,领悟“三W”学法;处处践行,形成“三W”习惯,三部分介绍具体做法,全面阐述了“三W”教学内容、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三W”;科学思维;研究性学习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路德亚德·吉卜林在总结写作时说:“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他们的名字叫: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他们给了我一切。”

其实,我们的科学教学也有三个仆人,他们的名字叫:“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我把他们称为“三W”。“是什么(what)?”探讨事物的本质,“为什么(why)?”探讨问题发生原因;“怎么样(how)?”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改造世界。科学教育的主旨是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变化,进而去改造世界,就此而言,“三W”就是我们科学教育的本真。

一、什么是“三W”教学

“三W”教学,是在科学教学中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提问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三W”来思考问题,来组织科学教育,可以指导、维持、促进孩子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现有的科学教材编写,在章节安排上大多用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甚至于具体教材的安排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表示,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标点符号,恐怕也是“?”最多。而这些提问又大多以问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呈现方式,就是要促进学生能主动探究。

所以,“三W”教学完全符合当前的教材编写意图,适用于科学教学之中。另外,“三W”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支点,是人们学习生活时,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甚至是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为什么要实施“三W”教学

1.“三W”教学,有助于培养认知面广、认知度深的“T”型人才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增长,传媒极度发达,学生所要认知东西,面越来越广,量越来越大,导致认识浅尝辄止,泛泛接触。可谓是“知识分子”越来越少,“知道分子”越来越多,显然这对既需认知广度,又需认知深度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对认知对象三个维度的探究,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事物,深度认知事物。正如横向思维创始人爱德华·德·波诺所说的那样:“纵向思维是在挖深,同一个洞,横向思维是试着在别处挖洞。”那么,“三W”就是挖洞的铲子,挖深洞的铲子,还是一把有硬质度的铲子。

2.“三W”教学,有助于科学思维的训练

科学教师常困囿于对孩子的科学思维培养,困惑于通过什么来培养。“三W”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样去问:“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这样?”“我该如何去发展它,改造它,完善它……?”学生对学习就有了方向,会随着问题而深入,探究的成果会越来越显现,学习持久力也会越来越强大,科学的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3.“三W”教学,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推进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越丰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就越多,方法多,工具就多,工具多了学生就不知道去抓哪一把。放手一次让学生单干一回,学生就会陷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三W”经“奥多姆剃刀”削减,变得简单易行,只要用三个问题,把握好问法,就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一旦学生能主动地、习惯地问:“它是什么?”“它为什么?”“我怎么样?”藏得再深的问题都会水落石出。研究性学习,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自觉行动,自主探究。教师给学生“三W”的提问方式,隐藏在学生学习的背后,注视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就能培养出来。

三、怎样实施“三W”教学

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也就是说,教法与学法对立的统一,教法服务学法,教法促成学法,学法的形成归咎于教法,源自于教师课堂的渗透、学生的领悟和生活的实践运用。“三W”教学,既是教师的教法,又是培养学法的有效途径。

当然,“三W”教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铺排,才能走进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一个部分。

1.层层渗透,感知“三W”教法

学期初,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三W”的学习方式,我特别关注教学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对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甚至课件的页眉设计,都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来整理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和标注符号。

四年级科学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是《天气》。同其他单元一样,每个单元的首页,主题图画配有相应文字。细心分析文字,不外乎是这样三部分:该主题是什么,学习该主题的意义,怎样研究学习该主题。至于后面附带的一些问题,往往与后面的课时教材一一对应。教师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可在单元教学前,和学生一起进行教材分析,结合后面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也明白教材的安排,单元的知识框架。这样的教学会起到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

开学第一课,我连开“三枪”。板书:“天气”,然后对着板书自言自语地说:“天气,什么是天气?为什么要研究天气?我将怎样和大家来研究天气呢?”学生满脸狐疑,好奇老师为何会自言自语?也有一种冲动想告诉老师一些东西。转而进入正题,让学生翻开书本,开始教材分析。这样做,一方面做了“三W”渗透,另一方面把科学课的特质传递给孩子,科学课就是一个不断提问题的课。

第一单元的教学,特别是科学概念课的教学设计,我尽可能使用“三W”来设计问题。如,《我们关心的天气》一课,板书课题后,第一个问题:“谁能告诉老师,天气是什么?”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陈述,教师只要耐心倾听,不断认可,最后加以点拨,归纳即可。第二、第三个问题随之而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天气呀?”“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教学方法可以同上,让学生自由表达。我常常有这样的感悟,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进行教学,我便能轻松驾驭教材,组织教学。

课堂上的课件,也可以起到渗透的作用。我常将课堂分作三个部分,就是“What?”“Why?”“How?”然后,在课件的页眉部分,标上注醒目的“What?”“Why?”“How?”字样。这些符号对应着教学内容相应的部分,也给学生留下了“三W”符号的印迹。

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原则不会将“三W”明显提出来,直到单元小结,进行学法回顾时,我便会让大家回忆,我们最多运用哪些疑问词来提问题。运用了“三W”探究哪些问题?“三W”帮助我们找准了问题所在,解决了课本中留给我们的问题。而学法指导时,提炼一阶段的学法,告诉学生教材主要是在展现科学概念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同时,我们也一直在使用“三W”在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切实的让学生感知到“三W”是科学探究学习中有效的思维工具。

2.生生互动,领悟“三W”学法

(1)感知教法为的是领悟学法。就是要内化为学生思维,成为科学求知的学习方法。进入第二单元的教学,教师要扶着学生上路。在第二单元《溶解》教学时,单元教材分析课要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三W”来分析,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可爱,“什么是溶解?”“为什么溶解?”“怎么样溶解?”“怎么样学溶解?”诸如此类这样机械的问题。这时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我便告诉学生,本单元是以水为溶剂,来了解物质溶解在水中的过程,研究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还要研究溶解快慢的因素,水的溶解能力等。所以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是溶解?”“哪些物质能溶解?”“水的溶解能力怎么样?”等内容。之后就翻阅教材,让学生知道每一课的教学意图。教师作出适当的校正,点拨学生准确地提问,进入教学的正轨,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堂前期的问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锻炼他们的提问能力,领悟“三W”学习的方法。教师要与学生充分互动,一起探讨学习内容、方法和目标。比如,《水能溶解一些物体》,学生自主的提问是:“水能溶解的物体是什么?”“水为什么会溶解物体?”“水是怎么溶解物体的?”……教师要及时参与其中,“水能溶解一些物体。就要提出用什么物体来实验?怎样判断它们已经溶解了?”于是学生就认识到,这堂课学习的方向,讨论研究用哪些物质来实验?并提出判断物质溶解的实验。 “三W”教学不是让学生只会提三个问题,而是要让学生看准学习方向,举一反三地提出问题。

(2)教师要逐渐退出前线,隐到后台,让生生之间充分互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为了设计对比实验,学生前期的探讨非常有意思。在猜想阶段,教师抛出“溶解的快或慢与哪些有关呢?”有学生提出:“我们首先要确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为什么要选那个物体?再来研究我们怎样去做实验?”在他的问题导向下,学生纷纷献策,说出了用七八种物体来实验。有的学生提出用“面粉”做实验,一些学生马上提出反对意见,“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就不能研究今天的问题!”生生互动,形成最终实验计划,实验过程中,学生享受着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密的快乐。一种以问题展开的学法,悄悄在课堂形成。

“三W”的教学就是站在这个立场,让学生领悟教材的意图,教师的意图,进而提出服务于课堂学习的问题,用行动来探索求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处处应用,具有“三W”习惯

让运用“三W”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只关注于课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小组形式的探究,引领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引向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三W”是支撑活动开展的三个支点。比如,我组织开展的“一枝黄花的研究”中,当我抛出“一枝黄花”,学生就能快速反应,提出:“什么是一枝黄花?”“为什么要研究一枝黄花?”“我们怎么去研究一枝黄花”,然后探讨这些问题,设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活动。

学校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学生习惯用“三W”来提问。他们就会问:“什么是太阳能路灯?”“为什么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这样的新事物,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不少学生就会问:“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这样?”“它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根据问题,请教专家,或上网查阅不多时间,就能对“它”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为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三W”,我经常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抛给学生一些主题:“飓风”“日全食”“流星雨”“”等,让学生自己提问,到百度中去查找相关资料,还让学生做一次运用“三W”的过程记录。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越来越高,学生的认知面越来越广,认知度也越来越深了。

“三W”还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比如,学生要做一个决定,一件事情。他要思考:“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情?”于是,他就会根据这样的思考来行事。

“三W”不是科学思维的全部,但它是科学思维中闪亮的一个部分,他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思维;“三W”教学可能还不成熟,但学生运用其学法,就能自觉探究,就能有兴趣地持续探究,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甚至是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枫,舒静庐.科学思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03.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12.

[3][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义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