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达巴土林“莲花之地”的神秘脉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达巴土林“莲花之地”的神秘脉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人们走进寺庙,通常可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干倍。

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在阿里,就有这么一处状如莲花的神秘隐地,它距札达县城80公里,处于札达土林核心区,是一片奇异壮美的土林,名为达巴。它的峡谷经过亿万年的风化造就,崎岖蜿蜒,走向之状与一朵莲花惊人相似,正因此吉祥瑞相,一个王朝也在此诞生,络绎了几百年的风雨兴衰。

森林到土林的变迁曾经是三趾马和小古长颈鹿聚集地

达巴峡谷并不一直都是峡谷地貌,在此“莲花”形成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湖泊。

该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早在245-6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海拔还相对低矮,在这两大山系的札达与普兰之间,是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泊,来自两大山系中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粘土粒沉积于湖中,累积了厚达近2000米、20余层堆积层,形成了夹有砾卵石的褐色、棕黄或灰黄色的半胶结细粉沙层,不仅外貌酷似黄土,而且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后期大自然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基础。

早期的札达湖泊是亚热带森林草原气候,驰骋着以三趾马和小古长颈鹿为主的动物群,湖中生长着鹦鹉螺和介形虫等淡水生物。后期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致使湖盆升高,水位递减,气候逐渐转凉,过渡到温带森林和高原草地气候。露出水面的砾卵石、细粉沙和粘土层受印度洋暖气流、喜马拉雅山脉地形和克什米尔高原气候等多重影响,在长期雨雪侵蚀、暴雨冲刷、四季风吹和地下泉水的作用下,形成千沟万壑、波状起伏、层峦叠障、峰林突兀、婀娜多姿和仪态万千的土林峡谷奇观。

状若莲花瓣的神秘五峡谷峡谷内。神异土林如锥、如斗、如门……

《诗经》有“灼灼芙蕖”之句,其形之美,流布世间,构成达巴土林的五条峡谷,俯瞰其状,蜿蜒峡谷如荷花的花瓣般婀娜俏媚。这五条峡谷,笔者把它们分别命名为藏语“尼玛”(太阳)、“达瓦”(月亮)、“嘎玛”(星星)、“拉姆”(神女)和“卓玛”(仙女)。峡谷之间紧密相邻,呈西高东低,南宽北窄之势,峡谷景观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卓玛”峡谷小巧玲珑、纤细苗条。位于札达(札布让至达巴乡)公路的北侧,长约公里,高约百米,宽约50米,呈东低西高走向,系典型的峰丛连绵式土林峡谷,在长期的四季风化、雨水击溅侵蚀、淋滤崩落的作用下,谷壁的上部呈角峰状、中间为竖沟穿切水平层理的陡坡、下部是水平层理的土体形成基座台地。在峡谷入口的南壁上,有一座高约80米、顶宽约150米、底宽约200米,中间有两根直径约30米的漏斗式风化土林;在北壁上,有长约300米的深沟式土林;沿着峡谷曲折西行,土林犹如门框挺立在南北两侧,门内土林千姿百态,犹如仙境i峡谷中部,牧草茂盛,仿佛牛羊也舍不得入内打扰仙女的宁静;在峡谷深处,蓝天一线与土林深沟相连,灰黄色的土林在阳光映照下更加引人遐想无限。

“拉姆”峡谷婀娜多姿、端庄优雅。与“卓玛”峡谷相邻,略长略高略宽,犹如同胞姊妹。整条峡谷幽静神秘,进入峡谷,南北高约百米、长约1000米的直立竖沟式土林给人以震撼;谷内宽不足2米,各种类型土林均有分布,高不见顶,美不胜收,蓝天白云随土林变化无穷,时有成群通体黑色、比平时常见乌鸦体形稍小的乌鸦鸣叫着飞过,难免使人在兴奋中又有点儿心惊胆战。

“嘎玛”峡谷千姿百态、星罗棋布。峡谷西侧有高约百米、底宽200米的锥式土林,壁上古人掘有一大三小、四窟相连的洞窟,大窟之上涂着朱红色的“莎玛”(藏语,指朱红色的涂料写的字),显出先前主人的地位与庄严。站在窟上,达巴河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在红柳林中蜿蜒朝象泉河淌去。在峡谷之中,有一甘甜凛冽的泉水,滋润出繁盛牧草,常有山兔、野鸽、“波若”等禽鸟来此觅食饮水。站在峡谷之中,西侧冬竹笋状土林争相破土而出,蓬勃向上。站在峡谷之巅,土林紧密相连,蔚为壮观,让人震撼大自然造化之功。

“达瓦”峡谷峰林突兀、皎洁明媚。峡谷宽约300米,南北各有一条高约百米、长500余米的土林走廊。进入峡谷,映入眼帘的是西壁人形土林,犹如牧民小伙在飞雪中低头思念情人。沿着“Y”字形土林峡谷攀登,峡谷晨曦尤为壮美,至顶往下俯瞰,美丽的峡谷风光尽收眼底。遥望西北又是另一景象,还有科考工作者在此设立的觇标,对暴雨击溅侵蚀、风雪雕琢形成土林峡谷的功力彰显无遗。

尼玛峡谷,护卫达巴王朝的天险之地生命泉滋养下的寺庙佛殿、壁画洞窟……

“尼玛”峡谷层峦叠障、形态多样。峡谷高愈百米、土林颜色层次分明,沉积厚薄不一、形态丰富完整,肉眼可分辨二十余层。底层系夹有砾卵石的褐色、中部现棕黄色、顶部呈灰黄色,层次分明,极具观赏和探索古生物、古地质、古气候研究价值(笔者根据我国北方今年愈演愈烈的沙尘暴问题,推测札达土林的形成可能还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关)。

峡谷之东是“一夫当关”,护卫达巴王朝安宁的天险。峡谷东部土林顶上还有座绘有壁画的残存寺庙佛殿,有通往寺庙的百米洞穴通道。峡谷中部有120余孔高低错落、阡陌相连、古人遗留下来的洞窟和建筑遗迹,至今仍被达巴后人所祭拜,并发现了百余枚铠甲、铁器、陶器、木版绘画残片、刻有古藏文和不知用途的石片。

峡谷内有两眼先民们曾饮用、至今仍在滋养达巴乡机关、学校、部队和牧民群众的“生命之泉”。每当夏秋季节,泉边牧草茂盛,鸟语花香。泉水边北面土林之中,有先民居住过的三孔上下相连的洞窟,窟内残存有单日、双日以及不知其含义的精美壁画,对研究佛教传承具有难得的考古价值。

从峡谷里遥望达巴王宫,虽在时光变迁中已成废墟遗址,但仍彰显出昔日的气势恢宏、威严与至高无上。传说达巴王在此建立王宫,相中的就是周围土林状如莲花的地形地貌。

佛教以莲喻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因此,达巴王当年见此地莲花之地成吉祥之相,便修庙建殿,定都于此。即使按现代人的眼光,也是食有广袤草场可牧,住有朝南洞窟所居,守有土林峡谷天险可倚,最宜称王的绝佳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