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百年澄衷的民族精神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年澄衷的民族精神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一百多年来,澄衷校址不变、校名不变、持诚求真的精神不变。丰厚的校史资源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

一、确立以“感恩、文明、诚信”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目标

(一)学生现状分析

民族精神教育内涵丰富。我们首先在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包括学生礼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诚信状况、爱心服务活动、感恩行为等,结果不容乐观。感恩、文明、诚信的缺失成为学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学校资源分析

百年澄衷形成了“持诚求真”的校训,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校友、校史资源丰厚。学校创始者叶澄衷先生以他拾金不昧的诚实品质打动洋行经理,得其资助而发家,富而不忘回报社会。1900年,出巨资创办了澄衷蒙学堂。其后裔秉承先人意愿,多次为学校捐资,设立“叶吉谋奖学金”“叶氏奖教金、奖学金和助学金”。沐浴叶澄衷先生恩泽的学子们也难以忘怀学校的“诚与真”,香港实业家李达三先生捐资建造复旦的姐妹楼李达三楼,同时设立“李达三奖教金”。澄衷有着如此深厚的“关爱他人,报效社会”的传统氛围,民族精神要唤起的正是学生的感恩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三)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良好的学校德育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族精神教育与德育不能划等号。从道德要求看,德育比民族精神教育要求更高。但民族精神教育又不限于道德,它包括哲学精神、群体思维、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种精神文明要素。它也不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实质是族群归属。归属于最大的族群共同体,是为国家认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为文化认同;将这种认同内化于个体心理中,则为公民人格。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首先梳理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和特色,确立与民族精神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拓展民族精神教育特有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等。

(四)基于上述现状分析,确立我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

我们将目标定位于:运用学校资源,解决现实问题。不仅让学生知校情国情,更要让学生在立足于校本的活动中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相统一的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的政治素质,以达到认清一个道理,树立一种精神,落实一项行动,形成一种风尚的目标,即认清“感恩、文明、诚信”的道理,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落实“关爱他人,报效社会”的行动,形成“爱校、爱党、爱国”的时代风尚,并将每年9月定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爱校月,在宣传校史和时政的基础上,开展系列爱校实践活动。

二、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运作过程

民族精神教育的运作过程须从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出发,充分考虑班级和学生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一)以小见大,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立德树人”必须有主线、有重点。我们认为,“感恩、文明、诚信”教育是落实民族精神的关键举措,可以引申出民族精神丰富的内涵,针对性更强。

1.以“追寻校友足迹,弘扬民族精神”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爱国的前提。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学校把民族精神教育与“规范+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追寻校友足迹,弘扬民族精神”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浸润于校友爱校爱国的情怀之中,不仅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自信心,更立足于实践,将追寻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

2.以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文明程度。文明不仅是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更是个体将自身的价值选择与时代、历史的总体要求自觉联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文明的现代公民应该是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对法律与守法有一定认知的人。围绕这一主题,学校开设了两门校本德育课程:“礼仪修身课”和“学生与法”。“礼仪修身课”内容涉及生活礼仪、社会礼仪、公共礼仪、赛场礼仪、餐桌礼仪等,既讲中国传统礼仪,也讲国外风俗礼仪,在中外礼仪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正确的礼仪观。我们采用情境教学法,由学生做示范,拍成录像,每周一播放,深受学生喜爱。在“学生与法”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采用动漫和法律条文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提升教学实效。

3.以“持诚求真”校训的落实,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是公民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持诚求真”的校训体现出澄衷人的做人准则。学校把“持诚求真”校训的落实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一环。围绕“修身、立志、成材”,分年级制定实施“持诚求真”校训的推广重点和评价标准。同时开设了《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与“信”》的专题讲座,阐述校训丰富内涵,教导学生重视道德修身、人格养成。

(二)虚实相济,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

民族精神教育应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系统地整合起来,既有理论认知的内容,又必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既有课堂上民族精神内容与情感的传递,又有校园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使学生无论身居何地,身处何时,都能感受民族精神教育的力量。

1.发挥学校标志性景观的育人功能。澄衷有“四宝”,每一个标志性景观都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清朝贝勒爷钦赐的“朴权舆”的木匾以及历经波折由许多感恩的校友捐资兴建的碑廊,明证着澄衷作为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在上海教育史上显著的历史地位;曾毁于日军炮火的大自鸣钟重又矗立在校园,警示着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国曾遭受外侮的历史;重铸的叶澄衷铜像注视着澄衷学子并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要“诚与真”;底楼大厅的校友墙展现出澄衷培育的杰出人才。这些校园标志性景观唤起了澄衷学子对中国百年历史曲折跌宕以及“报效社会,回报母校”的情感。同时,德育校本教材《百年澄衷拾英》,学生校史宣讲团,澄衷校歌等,无一不诠释着澄衷学子的爱校爱国情怀。

2.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我们要求教师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用教育智慧、人文关怀、博爱情怀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研组建设是我校的一大亮点,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篇目,结合教学实践,适时引入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我们还注重民族精神教育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专题教育、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鼓励开设相关的课程与活动。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世界遗产归到他的名下被引入了我们的课堂讨论,春节年味越来越淡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传统的舍弃等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我们认为,弘扬民族精神,绝非复古,更不是以中国固有传统对抗外来文化,而是把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英语课上增加了国外文化的介绍,由国外培训归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述国外风土人情,尤其是在国外时强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告诫学生放眼世界,心系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师生共进,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的交互性

教师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力量,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惟有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共同进步,方能创造潜移默化的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师生关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培养对象,学校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的实践活动如爱心义卖、志愿者服务、校园媒体的宣传等工作都由学生策划和完成。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语言教育,我校始终保持每年开展“语言文字周”活动的传统,这一活动组织的接力棒早已从语文教研组传到了学生的手中。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评价者,更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人文底蕴、出色的教学技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倡导教师在学习、培训、反思中提升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倡导教师深入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民族精神内涵,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

三、研究问题,思考未来发展

(一)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民族精神既要弘扬更要培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学校党、政、工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教处的部门工作。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尚需进一步完善。此外,民族精神教育应该在开放的系统中培育,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建立时时、处处、事事关心学生成长的教育体系。

(二)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必须融合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相互交融。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比如,民族精神教育中本身包含了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而我校的生命教育主要突出“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生涯规划取向”,从学生的理想信念入手,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逐步学会自觉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结合校园安全、学生自我保护,结合爱心、感恩,结合生活、生理,结合健康教育、远离,结合生态环保、资源利用等进行生命教育。因此,在内容上两者有许多融合之处。同时,两者的教育方法也有互通之处。

(三)充分认识到教师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能力还必须锤炼

民族精神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无痕结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求教师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学校允许教师从低境界逐渐向高境界发展。在起步阶段,允许教师在课堂上从“有痕”结合走向“无痕”结合,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列为必须锤炼的基本功。学校已形成三大模块八个维度的教师培训课程,其中,师德课程关注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的提升;微型课程注重提高教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开设民族精神教育主题的公开课、主题班会,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上海,2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