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现路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现路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点,是当前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宗旨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着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路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准则,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精神体现。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其持续广泛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以“90后”群体为主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感恩缺失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内涵

感恩是道德领域的重要范畴,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所产生的认可并立志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实践行为。它是相互之间的一种善意,包含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情感和态度,隐含个体对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两层含义:懂得感恩和学会报恩,懂得感恩是指懂得和领会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情,学会报恩是指要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是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懂得了感恩和报恩,才会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感恩教育是美德教育。

感恩教育使人性向善,胸襟开阔,唤起自身的美德,挖掘人性中的原动力。感恩教育遵循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规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实行对感恩的道德要求认同,并把这种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

感恩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基础,是情感教育的必然诉求。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被认为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感恩是其他道德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拥有感恩的情感即是拥有爱,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三)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只有有了感恩意识,才会主动报恩乃至施恩,才懂得怀着感恩的心发现身边的事物并报答身边事物所给予的一切。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感恩意识,无论对大学生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意识的人必然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知恩图报的人也容易形成和谐的思想观念。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后备力量,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形成知恩必报的观念,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指出:“人文素质是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因和向导素质,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感恩是传统美德,是善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知道感恩的人必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

(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容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更能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大学生身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具有传承的艰巨使命,没有感恩报恩之心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培养其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更是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强调高校“以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感恩文化教育。

中华文明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广为流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通过感恩文化教育,大学生不但能够自觉地感恩报恩,而且能够发现并纠正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主动形成良好的德行。

(二)加强感恩教育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教育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氛围对其感恩意识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要营造处处充满感恩意识的校园氛围:首先,校园内可多设置一些关于感恩教育的名人名言标语,包括感恩父母、师长、朋友、社会和祖国、自然等内容,达到物质文化感恩教育;其次,要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精神文化是最关键的一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精神追求,校训、校风、教风、传统讲座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感染,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感恩、施恩的乐趣;再次,高校通过制定有关感恩素养的校纪校规和奖惩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后,在文化传播方面,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充分渗透到德育体系中,让学生在浓郁的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三)引导参加社会实践,从点滴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带领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活动、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他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通过丰富的感恩教育实践,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把感恩化为自觉的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感恩教育应系统化、长期化,不能流于形式。

(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支撑力量。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道德认知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重视子女智商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子女情商的培养,让子女成为德才兼备,有爱心懂感恩的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让子女理解自己的爱,创造感激父母、感谢亲人的机会,比如过年过节给亲人、朋友、恩师打电话或寄卡片问候,在家里做些简单的家务等,让他们真正理解爱、懂得爱,从而报答爱。

第二,坚持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感恩意识缺失的危害性,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感恩作为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正面引导。华东师范大学在将要迎来首批1000名免费师范生之前,校长俞立中亲笔致信每一位入学的免费生:“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鼓励最优秀的青年学子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你们有幸成为第一批享受这份荣誉的大学生,也一定能感受到这份崇高的责任。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这实际上是校长亲自为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和家人,感谢老师,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的后盾作用。大学生感恩人格主要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后盾。因此,要加强社会的宣传和指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制造积极的舆论,树立感恩楷模,为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和谐的大环境。例如中央电视台每年都在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社会反应很好,从评选到揭晓,可以说是一次全民社会的公德教育,通过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人人都怀有感恩之心,处处都心存感恩之情,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与相处,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助推器,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知恩感恩、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17-19.

[2]高爱芳.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育情报参考,2006(8):61-62.

[3]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王雪梅.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75-76.

[6]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郁进东.心酸父亲来信撞击学生心灵[N].中国青年报,2004-11-04(A1).

[8]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华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10]华东师大校长写亲笔信告诫免费师范生学会感恩[EB/OL].搜狐新闻网:http:///20070827/n25179

0684,2007-12-11.

[11]林伟贤.感恩——把爱传出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12]胡虹霞.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