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转型:迈向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转型:迈向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而新课改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并不在于传统意义上的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如何把课堂变为数学学习共同体?我们提出课堂转型的三个要素: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与反思式学习,以此实现课堂的转型。

一、问题提出

课堂转型为每一个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是:如何从聚焦教师“教数学”的课堂,转型为聚焦学生“学数学”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除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使学生变“接受”为“创造”,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普遍共识,但实践中,因为我们既缺乏数学课堂改革的愿景与哲学,也缺乏数学课堂转型的实际操作要素与行动指南,所以课堂转型还没有变成大多数教师的实际行动。

二、理论思考

课堂转型意味着学校教育改革的诉求。当然,改革的路径是多元的,其中佐藤学教授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这种改革哲学有三条基本原则:公共性、民主性与卓越性。公共性:课堂是旨在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公共空间,课堂必须成为个响的场所;民主性:在课堂里,学生、教师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必须得到尊重;卓越性:课堂必须是追求卓越的场所,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每个人都愿意追求做到最好,每堂课都追求最有数学味。

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任务并不在于传统意义上的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如创造、提问、深思、想象等权力;在于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数学学习的机会。

三、行动建构

如何把课堂变为数学学习共同体?如何保障每个学生学习权力并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的数学学习机会?这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回答。

1.课堂转型的三要素

结合佐藤学的研究,我们提出课堂转型的三个要素: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与反思式学习。这三种学习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引进课堂,就一定能实现课堂的转型。所谓“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性实践——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实践)、同他者对话(社会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基于学习的本质与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的整合,话题与任务、活动与合作,分享与反思构成了数学学习共同体愿景下的课堂标志。下面就以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话题与任务。我们设置了一个生活中搭配的问题:小红有红、黄、蓝三件衬衣,和紫、橙、绿、黑四条裤子进行搭配,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裤子就是一种穿法,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并说说你是怎样研究的?这个话题与任务构筑了一个类似游戏性质的情境,每个学生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具备了学习共同体愿景下话题与任务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与要求,这也是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活动与合作。活动与合作是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点。我们的实践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每个学生独立研究,有的用符号表示并得出结论,有的直接演算出来,也有的自己默想一会儿得出答案等等;二是小组合作,各自展示成果与问题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和过程;三是选出代表大组交流,师生共同关注三个要点:①无序有缺漏的;②有序的,是以衬衣(三角形)为分类依据,即一种衬衣与不同裤子搭配为一类;③有序的,是以裤子(正方形)为分类依据。在这个教学步骤中,学生自主作业活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三个环节保障了学习的多样性,这是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性标志。

分享与反思。当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展开时,分享与反思便一直贯穿其中。为更好地促进反思,我们还设计了“互动评价”的环节,以生生评价为主,当成果与问题展示时,要求全体学生做好互动评价的准备,然后请一个或几个学生发表评价意见(讲结果——是什么,讲原因——为什么)。通过互动对成果或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或纠偏与归因。

“互动评价”充分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的公共性、民主性与卓越性。首先“互动评价”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以积极思考、积极学习、积极关注的状态。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主角”,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与机会;其次,“互动评价”必须倡导尊重每个人的倾听权、展示权、表达权与评价权,各种各样的思考与学习的方式都受到了尊重;第三,“互动评价”必须追求卓越,在认知、交往、礼仪等诸方面都尽量追求更高的境界,例如,发表意见要得体,不轻易打断他人的发言以示尊重,等等。

2.教师转型的三件事

课堂转型必然要求教师转型,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工作的核心从原来的教知识、教方法等转变为关注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

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主要接纳以下三种关系的发言: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和其他同学发言的关联,和先前发言的关联。同时要以教科书为核心,串联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教师一旦在三个关系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以教科书为核心,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串联成“珍珠项链”。需指出的是,倾听每个学生的困惑与沉默,也是课堂教学重点之一。

“反刍”就是引导学生回顾并研究已发生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反思或引发新的学习生长点。例如,当学生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第一次反刍,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和优劣,进而达成共识;然后引导第二次反刍,分小组讨论“分类方法”、“符号记录”可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两次“反刍”实际上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倾听、串联、反刍,其旨在师生一道挑战学习、追求卓越。挑战学习的课堂不大可能行云流水,更有可能磕磕碰碰;不大可能有热闹而华丽的景象,更有可能是“静悄悄的革命”。如此,课堂才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才能成为每个人得以交流、共享与成长的共同体。

四、经验分享

课堂转型,单靠变革个别教学方法或者教学环节的优化恐怕无济于事,需要有整个课堂愿景实现的路线图。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至少在实践领域急切需要明晰的。

课堂转型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转型,在“倾听”、“串联”与“反刍”背后,教师必须时刻做到两个尊重: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可能性;尊重课程、教材与学习活动的发展性、多样性和可能性。为了这两个“尊重”,我们的课堂必须开放、多元、尊重每一种可能性。否则,课堂就无法真实转型。

课堂转型的关键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关系的重建。每个学生带着教材与教师带着教材相遇、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构建相互倾听的环境。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不评定对错优劣,更多地问你如何验证或证明。

课堂转型的保障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传统课堂尤其是应试教育的数学课堂正是“同而不和”的课堂,追求同步、统一甚至唯一;而“和而不同”恰恰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立足个体,关注差异,增强选择,欣赏多样的见解,发展个性。课堂转型必须借助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来培育“和而不同”课堂文化。表现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一是话题与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追求内在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二是自主作业活动、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构成基本教学环节;三是基于即兴式应对的生成型教学。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基于教而建构的,那么课堂转型要求基于倾听儿童和对话性实践构建新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