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草地生态系统发展问题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草地生态系统发展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草原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大面积草场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阻断沙尘暴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搞好草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科学利用,对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繁荣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国土优良生态环境系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草地畜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并且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苦果。伴随着人们对公平和效率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和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

目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观。有着重从发展的社会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经济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资源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也有从生态环境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可能单从某一方面的可持续而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必须是各子系统的互动促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拥有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为3.3亿hm2,各省区草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点各异。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牧草种类和牲畜品种及野生药用植物等生物资源,且具有类型繁多、地域跨度大、物种多样性等资源优势,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利用草业资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空间。我国类型繁多的天然草地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服从了2个方面的地理规律,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其中地带性规律是主要的,非地带性规律是次要的。非地带性是在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发生和起作用的。因此,从总体来看,地带性规律是天然草地类型在空间分布因式的函数式。

3.我国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1草原普遍退化,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草地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掠夺式利用和人为破坏,造成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生产力低下,草地资源危机重重。目前总体上,我国草地已经利用过度,超载严重,这是导致我国草地资源日益退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3.2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损失巨大

我国草地大部分处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给草地畜牧业及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靠天养畜方式导致草地畜牧业防灾能力弱,抗灾能力差。近些年,沙尘暴发生频率升高更与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密切相关,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3.3草原畜牧业经济增长乏力

由于长期超载过牧,重用轻养,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我国草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其载畜能力大大降低,导致草畜矛盾加剧。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严重破坏畜牧业的再生产条件,草原畜牧业经济增长乏力。目前,我国草地畜牧业的生产水平比较低,因此必须调整牧业布局,改变落后的放牧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缓解草畜矛盾,恢复草原生态。

4.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生态购买

通过国家购买生态,牧民实现致富;其初衷是政府收购生态建设的产品,既帮助牧民脱贫致富,又确保生态建设产品的形成、巩固和转化利用;它以生态建设成果(生态产品)为投资管理的重点,确保生态产品形成效率和转化利用速度,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标志着从生态建设初始和过程要生态(效益)转为向生态建设结果要生态(效益),从向计划和项目要生态(效益)转为向市场要生态(效益),从向工程和技术要生态(效益)转为向制度和管理要生态(效益)。

4.2生态补偿

牧民既是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又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受害者,如果不改变对草地的这种掠夺式利用的方式,补偿不仅不能起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可能招致牧民扩大牲畜的规模,造成更大的草原生态破坏。

改变单纯的经济补偿,引导牧民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舍饲牧业、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是近年来为达到目标采取的普遍手段,但由于大多牧民经济上无投资能力,解决不了制约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草料与饲料的缺乏,这些政策在现实中不但无法得到牧民真正的配合,相反还会遭到牧民的消极抵抗,如牧民偷牧等,因而这种单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已经很难实行,推行草原循环经济模式,在条件相对优势的地区发展饲料种植业、饲料加工业、技术服务业等以牧业为核心的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以农养牧、以牧带工、以工补农的自我补偿的循环经济模式。

4.3生态交易――牧权交易

所谓牧权交易就是在承认牧民草地使用权私有和草地有一定载畜量的前提条件下,确立牧民合法的牲畜放牧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买卖。通过放牧权许可证的交易,拥有草地的人可以不放牧,但却能靠放牧权许可证享有收益;超载放牧者虽然超过自己草地承载量放牧,但却为购买别人的放牧权许可证而支付了成本,这样国家通过控制总量、放开分量、分量交易的形式,抑制由于牧民过牧草地超载造成的草地生态恶化问题。《青海省草原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已经取得草原承包经营权的承包人,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草原承包经营权。

4.4加大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

2003年~2005年,国家共投资18369万元,下达青海退牧还草工程任务1360万亩,占自治区草原总面积的37%。同时,自治区政府整合各渠道资金资源,使财政、金融、社会资金形成合力,共投入资金13650万元,重点支持草原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

(1)加强人工草地建设。针对禁牧封育后饲草严重短缺的问题,2003年~2005年,自治区共投入5800万元扶持人工种草,每亩人工草地牧草种子补助20元。三年累计扶持发展种植多年生牧草290万亩。全区人工草地发展迅速,总面积达730多万亩。

(2)积极引导和扶持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针对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2003年~2005年,自治区政府筹措资金3500万元用于棚圈、饲草加工机械、家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饲草加工机械每台1500元,政府补助70%,农户自筹30%;棚圈每平方米补助10元。

(3)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2003年~2005年,自治区政府筹措资金4350万元,启动了10万贫困户养羊工程。免费给每户贫困户提供1只基础母羊(每只360元),帮助其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5.结语

青海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在区域生命支持系统中起了重要作用,当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在将来受到更大的压力而变得更稀缺时,青海如何保护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青海的畜牧业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树立国家生态安全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青海草地生态与现代畜牧业安全生产建设放在事关实现青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黄河全流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地位,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斯日古楞,李志军.应用草原综合技术推进家庭牧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经济质量和效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