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碳泄漏产生渠道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碳泄漏产生渠道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311-02

摘 要 发达国家认为碳泄漏的存在会削减减排成果,并认为中国是产生碳泄漏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碳泄漏的最大受益国[1],因此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以碳泄漏为名不断向中国施压,加大了中国减排压力。本文介绍了碳泄漏的概念,分析了碳泄漏产生的三种渠道,并全面分析了碳泄漏对中国的影响,在结论中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碳泄漏 减排 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

碳泄漏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碳泄漏问题是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也是涉及国际气候制度谈判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和排放大国,在碳泄漏问题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一、碳泄漏的产生渠道

碳泄漏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渠道:渠道一,竞争驱动的碳泄漏;渠道二,能源价格渠道;渠道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下面通过这三个产生渠道来分析碳泄漏。

渠道一:竞争驱动的碳泄漏

采取减排行动的国家的减排政策,可能会增加碳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的生产成本,如通过提高本国的技术能力来实现减排目的,技术能力的提高会增加研发的成本,即提高了产品的单位成本。成本的提高降低了这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将导致不采取减排行动的国家所生产的同类商品具有了相对优势。国际市场对碳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就转向这些国家,国际产业发展格局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因而发生了改变,导致非减排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扩张,同时也增加了非减排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渠道二:能源价格渠道

可以说附件I国家占据了整个能源市场需求的大部分,2006OECD国家能源消费量为55.5亿吨标准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47%。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2006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23.2亿吨标准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因此,如果附件 I 国家在较大范围内采取减排行动可能会减少这些国家对碳密集型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的需求,从而导致这些燃料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下跌。这样,对于非附件 I 国家,能源价格的下跌有可能扩大其对碳密集型燃料的需求进而增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渠道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

减排政策可能降低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在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中的生产力,从而影响减排国的经济收益。为了提高生产活动的利润水平,减排国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甚至该国政府可能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将投资转移到非减排国家,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非减排国家,由于不受减排限制或限制相对较少,碳密集型产业在该国的排放量可能远远高于在本国的排放,因此这种产业转移导致了更多不受控制的温室气体增排。该过程取决于资本流动性。当资本流动性较大时,会扩大附件 I 国家的能源产业转移数量,造成泄漏发生较多。

二、碳泄漏对我国影响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碳泄漏问题的核心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能源密集型产品而言,其生产所密集使用的环境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我国并不丰裕,甚至较为稀缺,这表现为人均能源矿产资源的拥有量较低。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增长以及能源密集型产业扩张所倚重的煤炭资源,其人均储量却远远低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此外,中国原油,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也较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各种污染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累积,对环境系统的自净功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已在许多地区导致环境质量的退化。据估算,近十年来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年均增加4%,导致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反常气候事件频频发生。显然,随着环境系统所承载的污染物日益逼近环境容量的上限,中国的环境容量资源日渐稀缺。

碳泄漏的存在会导致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扩张,削弱减排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可能会影响到其经济状况,如引起该国发生失业等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用碳泄漏问题向我国施压的主要原因。从长期来看,对于减排的发达国家而言这也可能是对夕阳工业的一种转移手段,该国通过延伸夕阳工业的生命周期,为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对我国来说,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能会在短期内会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带来经济利益,但却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环境成本,而且从长期看则有可能会阻碍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并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尽管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有效的约束性协议,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已经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后京都时代即将到来,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已是大势所趋。碳泄漏(carbon leakage)问题是一个倍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应给予碳泄漏问题足够的关注。首先,积极应参与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同时,密切关注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控制高污染的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协作,外包等项目。并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能效,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BabikerM H.Climate change policy,market structure,and carbon leaka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421-445.

[2]谢来辉,陈迎.碳泄漏问题评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4).

[3]Paltsev S V.The Kyoto agreement:regional and secto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arbon leakage.The Energy Journal.2001.22(4):53-79.

[4]Bollen J,Manders T,Timmer H.Decomposing Carbon Leakage:an analysis of the Kyoto Protocol.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Annu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Melbourne,Australia.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