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何以逍遥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何以逍遥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究竟是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或者说,这种逍遥游的自由自在的至高境界究竟存不存在?“无待”与“有所待”,“圣人”因其“无为”“无己”而成“圣人”。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无待;圣人;无己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40-02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常言道老庄老庄,顾名思义,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他赋予形象思维,以寓言写哲理。道家的学说中,“道”是必然要论说的,在庄子看来道并不完全在万物之外、之上,而就存在于万物之中,它是世界的统一原理。通观庄子,他想表达的东西初读或者反复地阅读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都太难把握,这种超凡的浪漫,同时又蕴涵着不可逼视的庄严,或者说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绵绵的哀思与深情,庄子不愧被称为是历史上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道无为,庄子所追求的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思想上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就是庄子向往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看《庄子》,每时每刻你都能感受到他所想要表达出的那种思想立场,尊重个人的自由,否认神鬼的权威,主张君主的无为(道家思想的代表思想),服从性命的拴束。庄子的思想境界一直是我所羡慕的,他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那种意境是我一直向往的,庄子的文字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一种思想上的感叹,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哀叹,总是说他的那种追求太超忽,太神秘,几乎令所有人都捉摸不住,就好比我一直很喜欢的《逍遥游》,当时学这篇《逍遥游》的时候,老师就说过,也许很久之后我们将记不全《逍遥游》的全篇,但是我们一定能张口就诵出那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那时我们都很不以为然,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提起《庄子》,再提起其中的《逍遥游》,我们竟然真的只记得那句经典的开头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每次吟诵起这句话,脑海中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茫茫的北海,其中有一条巨大的鱼,它的名字叫鲲,这条鱼非常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飞到天空中,遮天蔽日,在这个时候,它又叫做鹏,张开的巨大的羽翼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些仿佛掩藏在如烟似乎的梦幻中的景象被庄子用他恰如其分的语言静静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何其精彩!庄子用他淡淡的笔触描绘着理想,描绘着他脑海中的向往,描绘着他想要得到却可能求之不得的东西。庄子的心情,初看那是一片悲观,其实是乐天的。悲观的人怎么可能又心情跑去北海边看水看天,进而看见那遮天蔽日的大鹏,还述诸与文字,留下来千年的感叹。我们不提这景象究竟是不是庄子真的看到的还是他想象的,而拨开千年时光的层层迷雾,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庄子是淡漠的,恳切的,这些看似荒唐的文字又是平实的,单纯的。庄子热爱自然,逃避社会,鄙视权贵,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才去不合作的态度,拒绝去做官。对自然的向往对尘世的厌弃,始终轻轻的笼罩在庄子的全篇之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庄子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鱼名叫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然又能飞上天空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自然,这样的巨大无匹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非要找到证据让你相信这两者是一定存在的,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啊,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羽翼,乘着风势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则天蔽日,好像满满遮盖住天空的云朵。大鹏远飞代表了那种高尚的人生境界,但并非其心目中的“逍遥游”,因为大鹏仍然“有所待”,而庄子所向往的真正的“逍遥游”无所依赖。庄子喜欢用比喻喻事,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何为“有所待”?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逍遥游》有云:“圣人无己。”这样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亦或是“无名”的“圣人”。“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然而针对此处,有人认为此处是教人“各适其所适,各安其所安、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不为用有所苦,不为有所求而伤其生、害其志。如同腿有残疾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豹子一样快,因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说是针对客观限制与心灵的一种调和,亦是处世的适当态度。当然鲲变为鹏的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因此若摆脱寓言的“物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庄子重在真实心志的保存与开展,心志与万物原本即是一体的,心志的培养,可以像小鱼变成鲲,由鲲变成大鹏,自由变化,重点并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心志的“开拓”,自我的升华,最终与万物融为一体,万物即我,我自融于万物之中,天地任我遨游。因此我认为庄子在此的想表现的意义是更具积极意义的。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借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从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所谓的“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若是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判断。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则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喜好或者厌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果我们的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么有用无用又有什么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神人形象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何以逍遥?在于无待,无为,无功,至人乎?圣人耶?神人耶?得其大自在,天地遨游任我,然则至今得者凡几,不过寥寥。红尘俗世,肉体泥胎,何以逍遥?最终不过超脱矣。奈何无所超脱,众人嗟叹:何以逍遥?惟求之不得尔。参考文献:[1]《庄子・逍遥游》[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