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论诗歌写作中的“个人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论诗歌写作中的“个人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个人化”是九十年代诗歌领域盛行的写作趋势,诗歌的先锋性和“边缘化”使其意义的彰显更加突兀与丰厚。本文以文学语境为立足点,以诗歌写作状态为根据阐释“个人化”的深刻含义,并通过代表性文本揭示其内在本质特性。

关键词:“个人化”写作;诗歌;九十年代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14-01

当代诗歌写作经过“朦胧诗”争论不休的划时代意义和“第三代”喧嚣吵闹的沸腾后渐渐走向了“个人化”这一个旗帜,这不只是圈子内部的诗人自身乏力症状的显示,更是外部环境的使然。评论界对于这顶帽子口水战的规模声势似乎大于以往各种争辩,但结果的混乱不堪却加重了读者的失聪和写作者的负担。也许这是一个伪命题,也许是一个不着边际的案件,九十年代开启了“个人化”这一扇门,行进过程中有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的嫌疑,却不肯戛然而止。可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轮廓逐渐变得明晰起来,其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宏旨性验证了某些观点一开始就是正确的。

“不依靠别的什么\深入自己\不依靠别的什么\我看见你就是深沉的火焰\是黄金和白银\甚至比它们更丰富\无论是在青春的激情\还是老年的平和中\你都深入了一个民族心智的底部\其中的睿智使光辉闪耀\一片山水闪动光芒\直到这个星球遥远的角落”

――孙文波《歌颂》

九十年代的文学语境具有包容性,个体身份与经验的差异获得了被认可的权利,鉴于以往的诗歌写作历史,真正个人意识体验下完成的创作应当不亚于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诗歌中所流露的那种“精神返乡”的状态,也就是寻找真正的归属感。相较而言,“个人主张”和“个体性”已经丧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意义,在大众文化时代,为了适应诗歌与日常生活相互介入的态势,通过一系列带有文类兼容倾向的期待(如拒绝隐喻、拒绝深度、拒绝价值等)回到语言最初的本真状态也就在对“个人化”的阐释中转化为这一时期特定的诗歌生产场。

诗学本身就注重个人的体验与内省以及语言对经验的发展与重构,自省精神可以让诗歌保持接纳现实的活力。“个人化”反映了诗歌回应现实方式的调整,“朦胧诗”时代的抗衡性写作和“第三代”的群体大展不存在了,诗歌开始深入到灵魂与本体的探索,并落实到具体的承担者身上。此时诗歌文本中的写作者既是述说者也是代言人,分担着由于“断裂”而产生的痛楚与兴奋,“个体”在语言里可以隐形或者消失,但它投射的影子却越来越宽。

“我倾听钟声\幻想这个人是你\他在十步远的楼房窥探\天异常寒冷\我忘了羞耻\加倍暴露\我让他靠得更近\宁静的日子里读过的诗句\渗透出来\像舞遮住这个不愿离去的人”

――虹影《镜子》

世界的客观性当然不容许单调或者一元,放飞天空的“囚鸟”其实得到的也是负重累累的自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写作权利和语言使用不得不重组,“个人化”一方面验证了阅读空间的日益狭窄,写作无力对抗现实的困境;另一方面显示了无共同主题时代的写作本身不但被划分为一个个单元,并且在群体离散的情境下收缩为普遍意义的碎影状态。于是在“个体性”的笼罩下,诗歌成为借助写作发现其语言力量的一种行为,而发自个体生命的震荡波可能抵达的范围也正是思想萎缩时代一种无奈的策略。

“个人化”的阐释定位加剧了诗歌圈子的缩小,精致化和贵族化的背后是被无视和遗忘的恐慌。把其升华为交叉共识语境之外的特定个人文本语境,这是一个把本来就存在的东西重新挖掘出来并施以粉黛的行为,但又是可行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诗人所得到的正式他所失去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诗歌界内部继续着“不妥协品质”的同时,是外界评论家门沸沸扬扬的“个人化”争论,这样的场面让人体会到了“误读”和“不可通约”在这个时代的有效性。

“丢开光荣的标记\让名字从书籍中撤离出来\退回到生命的最少状态\与沉默的词根相守\刀锋下我保有最后一点真实:\历经劫难而不死的诗\白日做梦的权利。”

――周伦佑《沉默之维》

撤离,退回到生命的最少状态。“个人化”倾向代表了一种独立的观察视角和话语表达立场,写作中的表述主体与作者身份时分时合,经常以超然的、掩饰价值判断的笔触去审视现象世界,“零度抒情”后来发展成为了主体的隐身与态度的搁置。在这里,“诗意”的成立开始取决于诗人个体的认可程度,需要独立的价值领会来支撑,来自“边缘化”的沉默态度使诗歌疏离于物质文化精神的娱乐气息,保留着一些真实的本质,继续守护锋利的词根。

文学史上的许多口号和言论的出发点并非艺术动机,而是宗派、权利以及个人意气的目的。“个人化写作”的提出也具有一定的策略性,一种企图回避或者摆脱某种力量的凌驾和制约,有趣的是在过程中并未产生很多质疑,堂而皇之地在诗人中间被反复言说着。在当下的写作环境中,与体制和世俗决裂的主动姿态没有多少悲壮的色彩,却是清醒而又执着的抵制。“个人化写作”的根本含义就是提醒诗人回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独语”使得诗歌的语言尽可能的减弱公共语言的“通约性”,挽回写作中一些与诗歌本质背道而驰的厚重倾向。

参考文献:

[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6).

[2]江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诗选[C].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05).

[3]丁来先.诗人的价值之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