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环岛台湾,初涉原住居民聚居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岛台湾,初涉原住居民聚居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台湾之行,接连15天14夜,我逆时针地在这座岛屿上转了个圈。

这是我第一次去台湾自由行,光是安排整套行程就筹划了两个星期。取舍每个目的地的时候,一是想尽量覆盖到那些从小耳熟能详的台湾地标,不枉此行;二是想探访几个私家收集的文艺小地点,一偿夙愿。本意是撇开人声嘈杂的城市景观,尽量亲近自然山水,却发现有另一番人文景象浮现在地图上:原来,台湾原住居民,真的是与这片土地同生共息、唇齿相依。

日月潭——邵族

此次环岛游的起点是台中。我乘坐“台湾好行”(台湾旅游局为自由行游客专门规划设计的旅游班车体系)的班车,从台中前往日月潭,当天在伊达邵码头附近的青年活动中心落脚。这里离公交总站稍远,但去往九族文化村倒是十分便利。从旅舍所在的山坡下来,直接就能看见湖边的日月潭缆车站。

九族文化村是日月潭畔的老牌观光点,开放于1986年,而日月潭缆车是2l世纪的新设施,运行自2009年。两者是同一个老板的产业,但后者的红火程度俨然有赶超前者的架势。很多当地人去惯了九族文化村,却坐不腻这高空缆车。大概是因为目月潭缆车提供了一个别样的从空中俯瞰日月潭的视角,真真切切是山峦环抱、碧波如镜、云蒸霞蔚……这种美景就跟定格画面一样,一旦体验,就难以忘怀。

九族文化村是全景展示台湾原住居民生活的主题文化公园。依山势而下,这里错落分布着12个原住居民族群(实际上官方目前承认的有14族)的部落区。每个部落区就是微缩版的村落,里面的住屋、生产工具、祭祀品、装饰物大都收罗自真正的部落。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差别可能甚大,比如,阿美族温文娴静,停留在母系社会阶段;泰雅族则尚武好战,有“猎头”传统,勇士们在自己的住屋摆放骷髅头,以显示个人战功;赛夏族有“矮黑人传说”;达悟族则擅长造船,有盛大的“飞鱼祭”和出海捕鱼的传统。

娜鲁湾剧场和九族剧场是园区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固定的演出在这里轮流上演。在主持人的介绍下,演员们身着各自族群的服装,或高歌,或热舞,再现部族内逗趣的狩猎、嫁娶、节庆场景。主持人经常给观众设置“快问速答”,比如“穿着的是哪一个族”、“八部和音是哪一个族的特长”,答对的观众当即有小工艺品赠送。当然,本人初来乍到,一个问题都没答上,光是看着演员们五彩绚丽的盛装就已经眼花缭乱了。

从九族文化村回来已是傍晚,我在伊达邵码头附近觅食,顺便观赏湖景。吃过了竹筒饭、炸潭鱼、笋鱼汤,直到在工艺品店里看见成堆的猫头鹰木雕,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此处就是当地原住居民——邵族的聚居地。伊达邵,邵语里是“我们的人”的意思。当地传说,邵族猎人因为追逐一只白鹿而来到日月潭,正要猎杀的时候,白鹿在日月潭中心的拉鲁岛化身为一棵茄冬树。祭司认为这是祖灵要引导族人迁居此地,所以全族整体迁移而来。第一代头人还在茄冬树下立下誓言:永不离开日月潭,茄冬树每长一片新叶,邵族必添一人。

玉山——布农族

我在日月潭磨蹭了两天,把环湖巴士、湖心游轮、湖畔单车试了个遍,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还是坐着“台湾好行”班车,从目月潭前往阿里山。

班车沿着中横公路在高山间穿行,气温略低,乘客们都捂上了长袖外套。途中,班车在一个叫作“塔塔加游客中心”的地方停靠。我转念想到,这不就是玉山脚下吗?玉山是全台湾的最高峰,塔塔加是玉山登山步道的入口处,筹备攻略时我就关注了这个地方。然而登山不仅要有充足的体力和装备,还需要提前向管理处预约,时间上实在调剂不开,我才放弃了登玉山的计划。没想到,一番柳暗花明,到底还是相遇了。

比起其他游客中心,塔塔加算是简朴的,除了我们这车乘客,并没有其他游人。厅里摆放的旅游资料,除了玉山的登山常识、保护高山猕猴的信息,还有当地原住居民布农族的介绍。布农族由于对小米收获的重视,发展出一系列繁复而长时间的祭祀仪式,同时在音乐上也发展出相当复杂的和音唱法,配合祭礼的进行。布农族的“八部和音”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音方式,堪称“世界音乐的瑰宝”。而我对布农族的印象却停留在前日在九族文化村里试吃的小米酒和烤山猪肉,特别是后者,又香又甜,十分顶饱。

阿里山——邹族

告别塔塔加之后,班车很快就到达了阿里山景区。一到这里,人气忽然爆棚,满眼都是旅行团和忙碌的接驳车。阿里山最受欢迎的旅游宣传照是一张森林小火车穿过樱花树丛的照片。看来,来阿里山最好的时候是在三四月间,那个时候可以坐着小火车穿行神木林,看樱花盛放。如果还能留宿一夜,第二天一早上祝山看日出,就更完美了。

我站在队伍中,等景区的接驳车,无意中听见前面一对小情侣在闲聊。女朋友问:“歌里不是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吗?为什么没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呢?”男朋友搞怪地回答:“你不就是吗?阿里山的姑娘壮如山。”在被狠踹一脚之后,男朋友又贱贱地补了一句:“你应该问,怎么没看见阿里山的瓜子?”

不光是我,周边好几位游客都被这位小男朋友的神逻辑逗乐,但大家也都心领神会这两句话中的典故。不过,或许我们所知的“典故”与客观真实是有差距的。《阿里山的姑娘》里唱到的姑娘,其实指的是阿里山当地部落邹族的女孩儿。要找到邹族人,在几乎完全商业化的阿里山景区里是不可能的,得去周边的达邦、特富野部落才行。至于“阿里山瓜子”,更是原产大陆的炒货品牌,跟台湾的阿里山一点关系没有。

就我看来,阿里山最重要的关键词,应该是“神木”。我早些年曾到过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对原始森林并不陌生,但真正见识到阿里山巨木群的齐整亮相还是吃了一惊。现在被评为阿里山占祥物的那株“阿里山香林神木”,“胸围”12.3米,树高45米,树龄约2300年。“胸围”12.3米意味着直径4米,也就是说,如果把树桩改造成圆桌,桌子两头相对的人之间几乎都能做视力测试了。

离开阿里山之后,我经过嘉义来到台南,在这座台湾第一古城里舒舒服服地待了两天。这个地方步调很缓慢,很有故事,地方美食也相当好吃,适合休闲。然后,我再从台南出发去恒春半岛,寻访近两年因为电影《海角七号》而著名的边城垦丁。不过,我对垦丁略有一些失望,总觉得它跟福建的普通渔村没什么区别。旅舍老板建议我在垦丁“春呐”,也就是垦丁音乐节的时候再过来—那时候青年人最多,台湾最热门的乐团和歌手也都会来的。

兰屿—达悟族

其实垦丁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中转站,我的真正目标是台湾的第二大离岛——兰屿。曾经看过袁越写的旅行笔记《兰屿——台湾最后的世外桃源》,在那篇文章里,兰屿因为离群索居,被认为“最原生态地保留了当地达悟族的文化特征”。

从垦丁的后壁湖到兰屿开元港,客船约莫行驶了2小时。到港之后,我给事先预约过的民宿老板娘打电活,让她派人来接我。也就10多分钟的时间,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姑娘开着机车(摩托车)“嘟嘟嘟”地停在了我面前。我开始意识到,兰屿这地方,真是不太大哦。

在听完我的行程安排后,机车姑娘告诉我,在兰屿有好几项同定的活动:浮潜、夜观、骑行环岛。“夜观”就是当地的生态讲解员带着客人们去丛林里认识兰屿特有的动植物,去山上的气象台欣赏太平洋上无光害的星空。浮潜的人一早就出发了,夜观还没开始,鉴于时间是下午3点多,最适合我的活动就只剩单车骑行环岛了。

正好我前几天在日月潭骑单车没过够瘾,放下行李,就兴致勃勃地去兰屿文教基金会租借自行车。也是缘分,才进门就碰上同乡,一位来台湾交换学习的江浙男生张同学。他也是在环岛旅行,从兰屿东面的野银部落一路骑来,还剩大半圈。我俩乐得搭伴同行,互相照应。稍事调试单车,就一块儿上路了。

一开始,太平洋在左手边,村落和高山丛林在右手边。举目之处,没有别的景观,只有海洋和单车车轮下的这块岛屿。海洋的广大和岛屿的玲珑构成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所带来的冲击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张同学也说,平日在台湾本岛上学,城市很现代,人口很多,有时候会忘记自己是在一座岛屿上生活,但是在兰屿,360度可见海洋,日升月落、潮起潮退这些自然脉动就变得异常明显。

太阳暴晒加上海水折射,不多会儿我们已经汗流浃背。环岛公路总体而言十分平坦,但仍有一些上坡路段挑战骑行者的体力。当地村民很热情,只要遇到我们,必给我们加油。张同学带着我了解我们所经过的每处礁石、村寨,还顺便讲起他入住的黑妞家。老板黑妞(男)是当地达悟族的大红人,拥有岛上唯一一辆改装越野车,他第一天到达时,黑妞开着这辆越野车来接他,别提多拉风了。

可能我们骑得太悠闲,到达东岸的东清部落时已经天黑。没想到在东清部落的饭馆吃饭时,正巧碰上了张同学所说的黑妞,而他顺道就能把我捎回西岸,太幸运了!我们一边吃着当地特产烤飞鱼,一边聊起各人来兰屿的原因。我说起了袁越,他是我很崇拜的旅行作家,因为他的推荐我才知道了兰屿。黑妞听到这里不禁拍案:“袁越来兰屿采访的就是我,住的就是我家啊!”

鉴于这一天神奇事件频发,第二天一大早,我又逆向骑回黑妞家,找这些新认识的朋友闲聊。张同学出门浮潜,黑妞家就留下黑妞和一位德国女孩。跟当地很多达悟族民居一样,黑妞家的主屋前有个供当地人休憩和闲聊的吊脚楼(也叫“发呆屋”)。我、黑妞、德国女孩,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组合就坐在发呆屋里开始天马行空地闲扯,大家间或英文、间或中文、间或打手势地努力沟通。现在想来,这几个小时似乎是我整趟自由行里最放松、最温馨的时刻,类似于他乡遇故知,陌生环境里收获熟悉的感动。台东——卑南族与阿美族

兰屿的神奇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天坐德安航空的小飞机返回台东。那是一架只有大约20个座位的小飞机,升空之后,机舱内狂冒云雾,看邻座看自己都像裹在棉花里,不知道是机外的水汽渗进机内,还是为了降温释放的干冰。这种惊险刺激尽管只有10多分钟,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

台东的常住人口除了汉族,成分占得比较大的还有卑南族和阿美族。台东市内有卑南文化公园,里头的石棺墓葬群是台湾目前所发现的最大的史前聚落。出台东市,花东海岸公路旁边有阿美族民俗中心,在此可以了解阿美族的文化。然而,我还没从兰屿懒散的节奏中调整过来,只能把这些景点,以及错过知本温泉、初鹿牧场的遗憾留给下次。在当地,我也就沿着花东海岸去了三仙台,回顾了台湾小清新电影《练习曲——单车环岛日记》中的山海美景。

太鲁阁——太鲁阁族、赛德克族、泰雅族

终于来到了花莲的太鲁阁。在我心目中,它是和日月潭、阿里山并驾齐驱的台湾地标,到了这里,我才觉得这趟旅程可以顺利收官。

启发我对太鲁阁想象的,是电影《赛德克·巴莱》,主人公莫那鲁道那段经典台词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让人心绪激动:“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繁密,比浊水溪里的石头还要多,但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电影里面的英雄莫那鲁道现在被归类为赛德克族,而常居太鲁阁的太鲁阁族与前者都本源自南投地区,早先被归类为泰雅族赛德克群。两族不论社会组织结构还是生活习俗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我在太鲁阁景区的燕子口也见到了和《赛德克·巴莱》中的溪谷场景极其相近的高山水涧,当地族人紧贴峡谷居住,出入村寨的唯一路径通常只是几米见宽的羊肠小道。

太鲁阁的入口处有著名的中横公路牌坊。为了开发中部高山区,连通台湾东西,20世纪50年代,政府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建起了这条东起花莲太鲁阁,西至台中东势的中横公路。然而,因为地貌复杂、悬崖峭壁丛生,中横公路自修成之后就一直没有太平过,地震、暴雨、泥石流都能造成路段的堵塞或损毁。我到达的当月,中横公路就因为前几个月的连续暴雨又塌方了。太鲁阁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中横公路再次开通可能要到3个月之后,太鲁阁景区受此影响仅开放部分,景区深处仍有当地原住居民在生活,他们被困山内,亟待外部的物资支援,但即使抢修便道也要10多天的时间。

乍听口头转述,我还不理解工作人员所描述的地貌地势的艰险,然而经过一个下午的徒步,我就明白了。只是在长春祠和燕子口这一小片区域之间步行,就连续穿越了砂卡礑隧道、西拉岸隧道、仙霞隧道、长春隧道,可见中横公路上高山峻岭的密集、当年修建工程的艰难。

最后,我在太鲁阁游客中心的演播室里观看了有关太鲁阁以及台湾中央山脉的纪录片,台湾中央山脉上奇莱山、合欢山、立雾溪的雄奇壮丽也许只有通过航拍镜头才能体会。

游完太鲁阁之后,我的环岛自由行回归常规的都市路线。在大台北地区待了4天之后,我从台中坐“海峡”号客轮返程。“海峡”号每周三次往返台和福建平潭岛,整段航程只需2小时。船上有免费WiFi,看着自己的位置在台湾海峡卫星图上移动。我不禁想起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两岸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如此之近,我想,同后应该常来常往,把合欢山、玉山、初鹿牧场、中横公路的遗憾统统补上,当然,还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台湾丰富的原住居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