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庄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庄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把经典的文化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庄子思想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语文篇目与庄子思想结合起来,用“归隐自然与淡然无极”、“政治失意与自然融汇”和“珍视生活与审美人生”这三个部分来加以说明。

关键词:庄子思想 语文教学 拓展实践

一.归隐“自然”与“淡然无极”

从古至今,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依恋。在自然中,总是能获得关怀与乐趣,并赋予自然以情怀。也许就是李泽厚所谓的“‘人的自然化’达到自由的快乐和最高的人格,亦即‘天人合一’,而达到‘忘适之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诗篇都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自由闲适画卷,体现了诗人的淡泊宁静。庄子曾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用三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庄子这三句话的主要思想:淡然、无为、自由。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流露出的情怀显然与庄子的这些思想不谋而合,进而体现了庄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段话:“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悠然自得及与家人一起生活的欢快之情。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和“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田子方》)庄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和谐”中获得生命的快乐。显然,陶渊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在乎上层社会的荣华富贵,宁愿选择清贫的乡间生活,在田园中找到安慰与寄托。同样也是庄子所谓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庄子思想重视人的“自由”,包括“心灵的自由”与“身体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是内在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越丰富,获得的自由就越多;“身体的自由”是外在的,不应受人为环境的影响,应该顺应自然与内心的需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归隐自然与淡然无极”的情怀。像这类的语文篇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就能把庄子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的拓展实践中去。

二.政治失意与自然融汇

在这一部分,笔者选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论述庄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什么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论述,是因为这两位文学大家在仕途中都曾有过被贬的经历。面对仕途的坎坷,他们并没有沉溺于痛苦,而是流露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旷达境界。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作者以“乐”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滁州山水与滁州人的热爱之情。此时的欧阳修虽是被贬到滁州,但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片和睦、融洽的气氛。对于欧阳修的完美人格,我们不妨拓展庄子的“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为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庄子·徳充符》)“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安宁以活民命。”(《庄子·天下》)“天下有道,则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天地》)不难发现,欧阳修与庄子的共同之处:端正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与牵连,在乎“自然”之乐,更希望天下国泰民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他人生最低谷时创作的。但是在这首诗中,苏轼并没有表现出悲愤、低落、苦闷,反而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侧面,无处不体现出豪迈、豁达的人生况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苏轼看来,再成功的人士也会被大江“浪淘尽”。人的一生稍纵即逝,最重的是珍惜当下,享受眼前的一切。苏轼领悟到了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哲理。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坦然地接受才是人生真谛。这里我们可以拓展庄子的这三句话:“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道与之貌,天与之行,无以好恶内伤其心。”(《庄子·徳充符》)庄子也是在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极致。珍惜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不要因为外在的事物伤害到自身。庄子“极力追求和赞同个体人格的的主动,并且竭力要把个体人格价值扩大到无限的整个宇宙,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珍视生活与审美人生

庄子推崇生活的艺术,把人的生命意义与自然境界结合起来,在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中珍惜生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就是在审美的人生里演绎生活的艺术。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在课程目标中也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应用与拓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庄子的思想与蒙田的《热爱生命》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而应该关心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增加生命的分量。”蒙田的这种观点正是庄子提倡的“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庄子·大宗师》)蒙田说:“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面对生命的短暂,应该利用有效的时间使生命变得丰盈饱满。在生死面前,蒙田表现的既理智、平静又坦然。不在乎生命结束时的痛苦,只在乎生命的过程。就像庄子所说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长,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是万物的本性,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左右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苦恼,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

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雅、淡泊的独立人格。在刘禹锡看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是刘禹锡强调的人格品质,围绕着“德”,我们结合庄子的这两句话:“道者,德之亲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庄子·秋水》)这些都是在强调“德”的修养,应要顺应自然,合乎本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有此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刘禹锡做朋友的都是“鸿儒”,没有粗糙之人。庄子也有类似的论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在日常生活中,刘禹锡喜欢“调素琴,阅金经”,因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时,刘禹锡顺应了自己的内心需求:静、淡、雅,达到“用静养心”的效果。庄子也言:“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庄子·庚桑楚》)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无处不体现刘禹锡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美化生活的一面。这也应和了庄子的审美人生观。也就是李泽厚所说的“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

总之,《庄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庄子的许多思想都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笔者通过以上篇幅的论述来说明了庄子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把庄子思想作为语文教学的应用素材,将会更好的体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傅佩荣.解读庄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