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主修改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主修改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到底要不要全批全改?不这样又如何改才更有效?笔者在教学中探究了不少的路子,最终选择了“变教师批改作文为学生自主修改”这种方式。笔者觉得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传统作文修改方法的弊端

传统作文修改一般都提倡老师精批细改。“夜已深更,头发斑白,鼻架花镜,伏案批改”似乎早已成了优秀语文教师的缩影。按常规,每位语文教师教两个班,100多位学生,每两周一次大作文,批改量是相当可观的。它占去了老师很大一部分工作时间,这势必影响到老师钻研教材、深入备课和业余学习的时间。然而,教师这般费心劳神地精批细改,效果如何呢?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恐怕皆有同感,那就是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作用微乎其微。

我们都知道,好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中国古人讲究炼字炼句,有日锻月炼之说。清代学者梁章钜说:“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成,其理一也。”美国作家柯德威尔也曾深有感触地表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而对于这一问题,当代作家莫怀戚先生谈得最为坦诚、直白:“我素来窃爱潇洒,文章也仿佛漫不经心,随手写来。读者便问你写文章不必特别用力吧,因才气而随意?我老实相告:用100%的力气写,再追加30%的力气弄成似乎没花力气。”由是观之,古今中外的创作有成就者皆通此理。即好文章是要修改的。学生作文,与作家创作是不同层次,但其道理应该是相通的。学生要有好的作文,同样也须修改。但谁来改呢?作家创作是自己改,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却是,以教师的修改代替了学生的修改。其修改后的效果,怎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呢?

细细想来,我发现许多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文本后只注重老师打的分数,极少琢磨修改之处。偶有几个耐着性子看了,有时觉得老师的修改与自己的水平相去甚远,似乎写好作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况且作文批改周期长,作文回到学生手中,已没有作文时的那种激情,批改也就起不了及时“点拨”、“指导”的意义。于是久而久之,作文本发到手后,高分者多瞟几眼,低分者马上打入冷宫——塞进抽屉。可想而知,老师的辛劳只能事倍功半,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成为老师一厢情愿的美丽梦想。这种无奈的现状也让语文教学承受了更多更坏的责难。

二、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学习状态,才能使学习主体达到锻炼能力、培养素质的目的。而传统作文批阅方法正是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长期的包办,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抑制了其参与作文的兴趣。找到其症结所在,就要着手改革。教师腾出时间去做好引导工作,放手把作文修改的大权交给学生,让作文进一步延伸,使修改成为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作文修改,教师切实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三、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意义

1.学生角色变换。学生由承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建构者。变教师批阅为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就是变教师围着作文转为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作文转,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行修改者的角色转换,分工合作,真正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同时也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学生皆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使学生在团结协作中调动起创作的积极性,体验了作文的成就感。在感知与被感知、欣赏与被欣赏中感悟作文。

2.教师角色变换。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建构而不是信息加工;教师是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而不是信息分配者;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信息接受者。当前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呼唤语文教师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换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③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体现上述观点,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引导者。

3.学生掌握“作文尺”。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心中拥有一把“作文尺”,熟练地运用这把“尺”丈量作文,又根据这把“尺”再创作,把作文与评作有机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在如此的循环实践中盘旋上升,臻于完美。

4.减负增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体现了“减负增效”理念。“减负”不仅针对学生而言,其实老师亦很需要,尤其是课务繁重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此法避免厚此薄彼,让语文教师腾出这无谓的作文批改时间去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学习充电,用更新更科学的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成为学习活动的策动者、指导者、激励者。更细致地做好“导”的工作,引导好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岂不妙哉!

四、学生修改作文的操作方法

(一)成立小组

有研究表明,4—6人的小组工作效率最高,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必须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首先,教师须进行摸底,大至了解班内各位学生的作文水平、性格爱好等,然后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学生作文水平好中差搭配,每小组中务必有一位水平较高者任组长,做好领导、协调组员及总体把握的工作。在分组搭配中须注意避免几种不得组合:如组长水平低、没有威信,不能领导协调组员开展工作;性别失衡,如三男一女或三女一男,其中一人(尤其是腼腆者)可能会被孤立而影响修改工作的参与面。在考虑以上诸多关系的前提下编好组后,每当只要是修改作文课,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坐到相应的位置上,以组长为中心,相对聚拢些,便于讨论开展修改工作。

(二)具体批改步骤

首先要明确当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的实际情况拟定(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占据为辅)出几点习作要求。例如: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须注意这几点:①先叙后议,叙事简洁,联系合理;②论点明确;③论据充分;④结构完整层次清晰;⑤语言流畅;⑥书写美观等。将以上几点要求眷写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逐条明确。

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给学生示范批阅过程(限于初期)。将一篇学生习作抄写在小黑板上(或制作成课件),与学生共同批阅习作,对照习作要求,边读边提问、讨论,写上眉批、总批(注意位置),然后打分,并写上批改日期。注意,在初次指导中此环节可多下点功夫,先三篇(优、中、劣)不同层次的习作示范批改,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领悟本次作文的写法、修改法。

完成以上两个环节后,学生的心中自然有了谱,手中有了“尺”。此时,趁热打铁,真正让修改小组着手修改习作。教师发给每小组一本习作,小组中可由一人朗读,其它三人边听边评,在初次感知中完成对字、词、句的评点;然后逐段研读,对照习作要求,写出眉批,最后讨论商量,写出总批,尽量写具体些,不足处写出修改意见,打上分数,写上日期,并签上批改者姓名。这个环节大约10分钟完成,在此基础上提名几组进行交流。让某组成员边读自己批改的作文,边读评语,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后加以评论,若对修改有异议可讲出理由,通过大家的评论来评定该组批改得是否准确恰当。交流完三五篇习作后,同学们对本次作文的情况、自己组的批改情况有了进一步认识,此时教师可再发给每组两本习作继续修改,完成作文修改后,教师可当堂着手统计各档次作文情况,让每组推举代表总结此次修改体会并作交流发言,教师将此作为反馈信息记录下来,并抽取几本检查学生批改情况,其它作文及时返回,学生“趁热”修改。

在上面三个环节的修改过程中(尤其是最后一个),绝大部分学生情绪高涨。究其原因主要是扬弃传统“注入式”作文批改法的弊端,传统作文批改法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仅仅是“教师学生”,学生地位是被动的,因而“学”的积极性也很大程度地被扼制。上面这三个环节的修改传递的信息是多向的。如图所示:

此图显示出“立体交流”的优越性,它不仅有“教师 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有“学生 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形成一种“立体交流”反馈信息网络,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开放性教学氛围。“它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地交流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状态转变为富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的主动的、灵活地接收和处理信息的积极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学生由习作者转变为修改者来审视他人的习作、自己的习作,在角色转换中积极主动地领悟写法。

五、采用多形式,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上面的修改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种作文的批改,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意识中有着“喜新厌旧”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新的修改形式也更能引发修改者的修改兴趣,因此,在具体的作文修改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作文特点及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对以上修改形式予以灵活变形,即多形式批改作文。下面试举几例以作阐释:

1.重点式修改。平时每次作文训练一般都有侧重点,如“动作描写训练”、“心理活动描写训练”、“突出中心训练”、“观点与材料统一训练”等侧重点训练,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来修改,以免贪多而不烂,让学生在单项的作文训练、修改训练中加深印象,以便踏踏实实地达到一练一得的目的。

2.鼓励后进式修改。作文水平低者其作文兴趣也低,修改时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不注意其积极性保护的话将会因他们的孤立而影响批改的整体质量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此,我们找到他们的优点尤其是作文中的优点是对其最好的鼓励。每学期可用一次作文批改的时间,专门给他们的作文找优点。一般而言,他们整篇文章写得好和可能性极小,但可从立意中找,从格式中找,本着不找出优点不罢休的态度来修改,只找优点不及缺点,并写上鼓励性评语(甚至可以适当夸张),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唤回日渐丧失的信心”,②从而激发他们的作文热情。

3.欣赏式修改。教师初选出本次写得较好的学生习作,供学生们作欣赏性修改。由于是本班同学的佳作,避免了书本中范文给人(尤其是中下水平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畏惧感,相反,欣赏这些近在咫尺的同学的创作可亲又可即,极易让同学们在鉴赏中诱发出跃跃欲试的创作动机,也可使被欣赏的这部分作者充满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