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数学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本文就使用数学学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巧用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利用学具把一些问题联系起来,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①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②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③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④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巧用学具,强化内容理解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一副直角三角板伴随了同学们多年的学习,你对它们有研究吗?对于一个单独的直角三角板,同学们都知道:①含有一个直角,可以用它来画垂直;②两个锐角的和是90°;③两个三角板,一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30°、60°、90°,另一个三角板的度数分别为45°、45°、90°,利用这种特殊角我们可以画15°、45°、75°、105、120°、135°、150°等角。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整齐地摆,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渗透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数学问题情境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而巧用学具就是培养兴趣的乐土。

三、巧用学具,培养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贾姆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课外学习七巧板,它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在国外被称为“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由下图中标号为“1”“2”“3”“4”“5”“6”“7”的七块板组成,它虽然仅有七块板组成,但用它们可以拼成千种以上的图形,我要求学生拼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也可以拼成各种人物、动物、桥、房、塔等等,亦可是一些中、英文字母。这样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丰富想象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万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