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高考作文应对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高考作文应对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高考作文由于写作时间短,心理压力大,所以易产生紧张、恐惧、慌乱、烦躁、不满、抱怨、忧虑等心理不平衡因素。因此作文时注意保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去掉压迫感,将强迫作文变成自愿作文,视作文为有兴之事是我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从消除心理障碍,合理分配时间,运用写作技巧,采取应急办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中高考作文;心理障碍;技巧

近年来,中高考作文分的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将近占据总分的半壁天下,写好作文对于获取语文高分至关重要,但考场作文写作时间短,心理压力大,导致很多同学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甚至严重跑题,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摸索、探究、总结,认为以下四法能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一、保持心理平衡

命题作文,特别是应试作文,是一种强迫性作文,不管愿意与否都要接受,因此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不平衡,如紧张、恐惧、慌乱、烦躁、不满、抱怨、忧虑等等。因此作文时注意保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去掉压迫感,将强迫作文变成自愿作文,视作文为有兴之事,不是为教师而作,不是为考试而作,而是为表达意愿、观点、情感而写,让别人了解“我”而写,让别人明白事理而写,尽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就可以做到文从字顺,不致发生思维混乱。

面对作文题,特别是考试作文题,有的同学会觉得出乎意料,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该说些什么;有的则感到似曾相识,可以写的材料很多,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心情异常紧张,处于这种心理状态是很难写出合乎要求的高质量的作文的。

如何克服上述这两种毛病?必须控制心情,静思默想几分钟,认真审题和构思。如果无话可说,就要努力回忆材料,展开联想。有的同学写作时不去回忆和整理已有材料,而偏要去想入非非,编造一些“材料”,张冠李戴,闹出许多笑话来,这是写作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感到材料很多,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那就要仔细领悟题意,确定好思考范围;不妨在稿纸上把想到的材料罗列出来,所谓罗列,不必像提纲那样组成句子,为节省时间,每项材料只需二、三字揭示一下,自己看懂了就行。接着逐项细看一遍,决定取舍,取舍的一般原则是:①取亲历舍传闻。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这样,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中,容易露出破绽。②取近舍远。从时间上说,事情越远,印象就越模糊,不易写得具体;反之,事情越近,印象就越清晰,容易写得具体生动。

二、妥善安排时间

一般中高考作文应控制在60分钟左右,正式写作时间可按1∶1∶4使用,即审题占10分钟,构思(包括选材、安排结构)占10分钟,正式写作占40分钟。行文时应尽量做到落笔成文,不涂改,不删补,写好后,一般读一遍就行,不宜作大的改动。应试作文是给阅卷者看的,如涂改太多,卷面太乱,会被阅卷者倒扣“印象分”。因此,行文时应特别沉着细致,尽量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书写符合款式,标点正确,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更是马虎不得。头开好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能给阅卷者产生好的“接触印象”;结尾好又会产生好的“留别印象”,加深阅卷者的“正反馈”,使评分得到优势。很多考生在写作文时会出现首尾不和谐的毛病,虎头蛇尾,使人产生“负反馈”,直接影响成绩。

三、合理运用写作技巧

要知道,考场作文的时间限制严格,考生处在紧张环境中,心理压力很大,因此,合理地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可谓明智之举。如破题四法(开门见山、解题释义、由因入题、由反而正);中间四式(并列式、层进式、类比式、对比式);结尾四技(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首尾顾盼,前呼后应;饱含哲理,发人深省;委婉含蓄,余味无穷)。运用这些技巧,并非提倡写八股文,而是有助于快速成文。应当明确,在考试作文中,要做一名“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要树立得分意识。

四、采用应急办法

假如文章写到一半,发现主题有所偏,而需重写,但时间又来不及,该怎么办?如是因材料拉扯开去而偏离了主题,那就要删除枝蔓,尽量在后半篇行文中增补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以完成全篇。如因材料十分散乱偏离主题,时间又非常紧迫,就应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尽量保留可用内容,砍掉有损主题的材料,增补一些强化主题的语句,或写一段结尾直接点明主题。

假如文章写完后发现走题怎么办?迫于时间所限,只能用开头、结尾弥补。另写(或改写)开头,当然这会影响卷面整洁,但也只好如此。结尾处亦可设法补足,关键一法是直接点明题意。除开头结尾外,也可在其他部分设法作小的改动。这种处理纯属急救,大增大删,时间不允许,在慌乱中瞎改,说不定会越改越糟。

以上只是中高考作文的一般应对技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作时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

[2]《中国教育报》

[3]《写作概论》